高三毕业那年,我拿着一塌糊涂的成绩单离开了学校,惶恐不安,不知道未来应该怎么办。
回到家,看着千里迢迢从外地赶回来的父母,沉默。父亲看了成绩单,安静了半晌,重重叹了口气,留下了一句,复读吧。
这简单的一句话击中我的灵魂,于是乎,刚刚结束高中生涯的我,又开始忙碌。一个人联系学校,一个人提着行李去了个陌生的城市。
复读班里也不全是失意者,还有部分想要更进一步的同学,想要而不可得,是我们来此的目的。
八十多号人坐在教室可以鸦雀无声,是一直呆在差班的我从未感受到的。每一个人都很认真,九点四十晚自习后,除了走读的同学,绝大部分人都要等到十一点楼长吹熄灯号才肯离开。十一点半宿舍关门,部分人去加餐,部分人去跑步,时间显得很宝贵。
我的成绩差底子薄,为了缩小差距,在宿舍熄灯,洗漱完毕后,悄悄带上资料去宿舍的自习室。说是自习室,其实就是公共厕所旁边的一个不到十平米的小屋子,四五张桌子,挤满了人,来得晚的便只有去楼道。小屋子夏天热,冬天冷,门一关全是咖啡和浓茶的味道,所有人都在熬,就看谁熬不下去。我一般比不过他们,不到一点就要去睡觉,其他人基本都要到一点半。听闻女生宿舍更恐怖,有的人要学到两三点。
每天我和室友早上六点起,去食堂匆匆忙忙吃个早餐就往教室赶。就这样,我们还是会落后很多人,班主任和绝大部分女生就已经到了。教室里的朗朗读书声暗示一天的开始,晨读时间比较自由,这时候我一般会带个英语单词速记本去厕所,一边蹲坑一边背单词,这个行为导致后来同学都称我的英语是“厕所英语”,总是充满了“臭味”(考的很差)。
熬夜加上起得早,课间休息除了上厕所就是睡觉。老师们常常在下课后喊出去活动活动,但基本毫无作用,因为出去溜达了,下堂课估计就得站着听了(想睡觉会自觉站着听课)。
午休则成了大部分人都惧怕的时间段,我们按照数学老师要求会提前半小时到教书做一组高考题,做对了,无事发生,做错了,下午放学就得去教师办公室接受指导。我的数学中规中矩,去的次数挺多的,加上英语老师每天会都让写作文,写的差的也要去办公室接受一对一评讲,我的那一年下午放学时间基本都在那儿度过。
复读的日子是机械式的,一天重复一天,上课、背书、刷题,没人觉得辛苦,只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最幸福的时候便是躺在床上睡觉,可以放空自己什么都不去想。记得当时很多教育大咖都鼓励每天睡觉时候要回忆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其实根本就做不到,因为一躺下一两分钟就能睡到打呼噜。
考试出成绩的时候是最折磨人的,有人欢喜有人愁,我大多都是忧愁的那个。每次考完试,总有女生躲起来哭的梨花带雨,也有男生跑步减压。一群人发泄完毕后,相互加油打气,又开始新的循环。
以前没复读之前觉得什么挂吊瓶学习过于浮夸,直到复读才发现过于寻常。轻伤不下火线似乎是共识,当时甚至有人急性阑尾炎犯了都能坚持学习半天才去医院手术,仿佛应了那句话,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高考结束,我有门科目发挥失常,与自己梦想的大学相差甚远,趋于现实选择了一所不入流的学校。和我一样的人也有很多,没有人抱怨,我们在青春正盛的时候选择去追寻梦想,不后悔。
有人会说,没有成功便毫无意义,你所讲的不过是在感动自己。诚然,没有实现结果的过程,本就黯然失色,但我始终认为,相对于结果,你选择去做更为重要。人生的道路很漫长,当你肯去努力的时候,你就已经是在成长和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