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概要
1、大纲:了解清朝用人制度,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人官僚集团崛起后对太平天国运动的镇压
2、时间跨度:1811年—1872年
3、重要名词:八旗军 绿营兵 湘军 淮军 楚军
4、重要人物:咸丰皇帝 肃顺 曾国藩
满清用人原则
满清入关的主力是八旗军,首领是以爱新觉罗家族为核心的满族贵族。入关后满清也是唯八旗子弟为重用对象。虽然许多汉人投降了,也有真才实学,可大多没有获得重用与提升的机会。
以清朝的用官制度为例,清朝的六部,也就是礼工吏户刑兵六部中,担任一把手尚书的只能是满人,在担任二把手的侍郎中也只有一少部分是汉人。满人的官阶一般比汉人高,在祭祀等礼仪活动时也是满人在前汉人在后。
此外满人还有其他方面垄断性的特权。
如果这样的制度能够持续下去,那么汉人真的没什么机会。
八旗兵的没落
八旗子弟不但拥有大量的土地,不用缴纳税赋,清廷还给予经济补贴,还享受着司法上的特权。所谓富不过三代,几代人下来,八旗兵已经失去了入关时的锐气。虽然康熙皇帝目光远大,制定了木兰秋狝制度,想保持八旗的勇武精神,但是作用有限。
到清朝中后期,八旗兵的腐败不堪已经导致自身失去了战斗力,清廷另外建立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兵来维持征战需要。可到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不但八旗兵不堪一击,几十万的绿营兵也难以胜任。
汉族人才的兴起
有大臣上书咸丰皇帝,应该消除满汉分歧,重用汉人。满族大臣肃顺更是直言不讳:“咱们旗人混蛋多”、“满人糊涂不通,不能为国家出力,惟知要钱耳!”。基于国家迫切的形势,清廷不得已调整了用人策略:用人不因民族,唯贤是尚;逐步提拔重用郭嵩焘、尹耕云、王闿运、高心夔、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一批汉族人才。
晚来的举人,年轻的进士
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但他年轻时读书的资质较为平庸,坚持科考九年,到二十三岁才考中举人,二十八岁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
曾国藩从此踏上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升十级。
曾国藩一生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事,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人格完美,超凡入圣,治国经帮,造福人民。
编练湘军
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卷席之势,八旗军和绿营兵不堪使用,清政府屡次下令奖励地方实力人物上编练团勇,希望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起来遏制太平军的发展。1852年11月,清政府命令曾国藩和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团练。
曾国藩于是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以其学生、亲戚、好友等人际关系为基础,选拔敦厚朴实的农民,建立了一支地方部队,称为湘军,他严肃军纪,亲自组织操练,并着手建立水师。
曾国藩说:“行军之道,择将为先。”他把选将作为第一要务,选将标准是德才兼备,智勇双全,而把德放在首位。
湘军逐步成为对付太平天国的主力军,曾国藩仍感独力难支,他又上书朝廷,建议继续编练其它地方武装,于是李鸿章编练了淮军、左宗棠编练了楚军,都成为湘军的左膀右臂。
打不垮的“曾剃头”
太平天国军队作战能力很强,曾国藩创建湘军,最初并无实战经验。在攻打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他有好几次陷入绝境,队伍也屡次遭到重创;曾国藩本人因为猝然的失败,或羞愤难当,或身陷重围,曾经两次跳水自杀,都被随从救起;有一次出征前都把棺材准备好了!
曾国藩屡败屡战,这和他长期形成的超强意志力有关,他长期养成了几个习惯,一生从未中断:记日记、每日读十页史书、每日练字、静坐省身思过!
曾国藩有个外号“曾剃头”,有人说是因为他杀太平军太多,也有人说是因为他在湖南审案时,杀了太多的“土匪”而得到的外号,并且还冤杀了不少人。
天京(今南京)陷落
太平天国由于自身具有的阶级局限性、又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北伐西征对自身实力的消耗、内部争权夺利带来的分裂和屠杀,再加上以曾国藩为首的地主阶级军阀的长期围剿,最终失败了。
1864年正月,湘军攻克钟山,清军合围天京;7月,湘军攻破天京,然后对城内无辜的平民展开屠杀与抢掠,城池房屋被烧毁,平民死伤无数,南京人称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曾屠户”!
后世有人推崇他为千古第一完人,也有人因为他残酷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而倍加指责和非议。无可否认的是他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影响,一个人的多面性带来了对他进行公正评价的复杂性。
曾氏名言、家训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之一,其一生修炼而成的完美人格令人尊敬,成为同时代和后人推崇备至的偶像。他立功、立德、立言,留下的曾氏语录《曾氏家训》和文集《曾文正公全集》,显示出其精深的儒学造诣。试摘录几条语录如下:
1、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2、凡事皆有困难时,打得通,便是好汉;
3、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4、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更多历史文章,请持续关注公众号 “云竹文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