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长安,不仅成为一个地理名词,更成为一种文化标识,它帮助我们认识那个古老的中国,承载我们对于刚健文化的向往,而又随着时代的发展沉淀演变和发展。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标识,它帮助体现事物特征来促进我们的认识,承载情感又而随着时代常变。
标识,顾名思义,是一种能让人识别的标记,它能够体现事物特征,凸显自身形象,帮助识别记忆。正如广州电视塔“小蛮腰”成为广州标识,体现广州创新拥抱发展,时尚年轻有活力的城市品格,帮助我们识别记忆广州这座城。又如北京冬奥会会标中的“冬”采用艺术手法,形似一位运动健将正流畅滑行,体现冬奥会鼓励运动、淬炼坚韧品格的主旨,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冬奥会,记住冬奥会。由此,标识可以是一个建筑,可以是一个图案,甚至可以是一组广为流传的热词,真正重要的是它与主体之间生动联系,能够凸显事物形象,并帮助我们识别记忆。
这种标识不仅局限于物,而升华至神。标识成为烙印在事物上的一个图腾,让其背后的精神或情感得以展现。至此,标识便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个精神载体,一条情感纽带。我们常说我们是“龙的传人”,“龙”便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识,象征中华民族雄壮昂扬的精神品格。我们也在归有光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中感受他对亡妻的苦苦思念。“枇杷树”便成为了一条情感纽带,一端连着他,一端牵着亡妻,标识着穿越生死时空的怀念。从这些例子,我们不难看出,标识也可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个精神载体,一条情感纽带,这是超越物象的升华,是标识的生动阐释和更深层次的演绎。
但是,我们也需认识到,既然标识体现事物特征,那当事物随着时代发展变迁,其特征会不断变化,标识也就会随着时代不断沉淀,发展。正如长安这一文化标识,当历史长河上的人们对它的认识变了,它的内涵也日益丰富,不断沉淀和发展。科举兴时,它是无数考生奔赴梦想的“一日看尽长安花”;故国破时,它是凝聚国仇家思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而今日,它成为我们对古老文化的向往的情感载体,是丰满的精神故园。长安在变,时代在变,标识也在变。
而回归己身,我们的标识是什么呢?是青年身份,它帮助社会大众更好地认识记忆我们这一群体,也承载了“少年强则国强"的期待。在此时代宏图之上,我们当不负青年标识,绘就青春亮色,点亮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