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人”与“往事”
“故人”与“往事”是一对好朋友,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仅仅会记住那些事情本身,“人”才是往事之中的主角。
若要写好“故人”与“往事”,还需要有颗细腻的心,粗糙的心记不住过往的琐碎,也很难通过琐事,看穿一个人的灵魂。
通过一个人的文字,去了解一个人,这是一种直观的印象法。其中,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些主观的猜测,难免会因为个人的疏漏而留存些许的不解。尤其是对于文学大家的解读,我们常常藉由他人的文字,以增进我们自己的判断力。
对于鲁迅如此,对于老舍如此,对于沈从文,更是如此。
曾有人说,沈从文是一个文体家。作为教师的他,沈从文的很多作品是为了演示自己的创作理念。他求新求变,但很少有人能够透过重重的叠嶂,了解真正的沈从文。
多年后,当他不再从事文学创作,我们才恍然间发现,原来,沈从文的内核,竟然埋得如此之深。同时代的人们误解他,批判他,他没有驳斥,而是选择沉淀在另一个领域。直到有人为他发声,我们才看到,原来,沈从文,竟然是这样的一个作家,他的作品,原来是这样的内涵深厚。
这个让我们重新认识沈从文的人,其中有一个重要的作家,那就是他的学生:汪曾祺。
2.汪曾祺的《故人往事》
之所以有如上的感慨,是因为读了近来出版的一部汪曾祺的散文集《故人往事》。
说是故人往事,那一定要关联到过去的岁月。这些文章,非一时所写,于是,篇章与篇章之间,也就有了些许的重叠。尽管如此,我还是饶有兴致地读了下去。哪怕之前我已经读过一本类似的书籍《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然而,《故人往事》这本书却还是给了我很多新的触动,就比如我们今天要谈到的:沈从文。
《故人往事》写到了很多人,汪曾祺对他们或有肤浅的了解,或有深厚的感情,但唯独对沈从文,他的感情最复杂。
恩师的才华不被世人所理解的悲哀,蕴含其中;恩师的过往琐事汪曾祺历历在目,不能忘怀;沈从文的终于被重视,汪曾祺为之感怀。总之,他对于沈从文,说了很多话,只是希望我们读者,能够更加理解他。
对于一个如此感恩的作家,我是十分敬重的。尤其是,汪曾祺本身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在短篇小说上的成就颇高,《受戒》《逝水》是他的代表作。有人说,汪曾祺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此言精当。
3.作家汪曾祺
汪曾祺的文字是鲜活的,读他的作品,尤其能感受到生活的温度。那文中的吃食,让人垂涎欲滴,那文中的人,也如邻居一般,温和可亲。
汪曾祺没有架子,他喜欢把人写得接地气。读他的《故人往事》,我们也跟着汪曾祺,又重新认识了一遍他周围的人。
这些人看着普普通通,但大都内心赤诚。除了沈从文和自己的家人、朋友,汪曾祺也写陌生人。在《闹市闲民》这篇文章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大隐隐于市的“活庄子”。
“他平平静静,没有大喜大忧,没有烦恼,无欲望亦无追求,天然恬淡,每天只是吃抻条面、拨鱼儿,抱膝闲看,用孩子一样天真的眼睛。”
这何尝不是汪曾祺的个人写照呢?
我们常说,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他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我们透过汪曾祺的文字,加深了对于沈从文的了解,同时,我们也透过汪曾祺的书写,更加透彻地了解了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