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在英语中,共同体感觉叫做“social interest”也就是对社会的关心。追求共同体感觉的起点是把对自己的执著(更容易理解的是自我为中心)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过度关注别人评价的也是执著于自我的人。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关于以育儿活动为代表的一切与他人的交流,阿德勒心理学都采取“不可以表扬的”的立场。
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
有的母亲会赞美帮忙准备晚饭的孩子说“你真了不起”。但是,如果是丈夫做了同样的事情则一般不会表扬说“你真了不起”。也就是说用“你真了不起”“做的真好”或者“真能干”之类的话表扬孩子的母亲无意之中就营造了一种上下级关系——把孩子看得比自己低。
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来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表扬或者批评他人只有“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
如果是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的价值观。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看做“横向关系”。
例如,有些男人会骂家庭主妇“又不挣钱”或者“是谁养着你呀”之类的话,也听到过有人说“钱随便你花,还有什么不满的呀?”之类的话,这都是多么无情的话呀!经济地位跟人的价值毫无关系。公司职员和家庭主妇只是劳动场所和任务不同,完全是“虽不同但平等”。
有鼓励才有勇气
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是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希望通过干涉行为把对方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这是坚信自己是正确而对方错误。这里的干涉就是操纵,命令孩子“好好学习”的父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也许本人是处于善意,但结果却是妄加干涉,因为这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操纵对方。
那什么也不做么?我们可以做一些不是干涉的“援助”也称之为鼓励。
我们可以用“谢谢”“我很高兴”或者是用“帮了我大忙”来表示感谢。这就是基于横向关系的鼓励法。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评价性的语言就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如果能建立起横向关系,那自然就会说一些更加真诚 地表示感谢、尊敬或者是喜悦的话。
“很好”之类的评价是以他人的标准,“谢谢”不是一种评价,而是更加纯粹的感谢之词。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你是更喜欢听谢谢呢,还是喜欢听表扬的话?
如果能够跟人建立起横向关系,也就是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每一个人。职责差异自然存在,尊敬长者也非常重要。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2020年4月16日 张超飞 日更 【68】
附录:
我们为什么喜欢表扬和讨厌批评
放在人类原始的生存场景中,你会发现,它们在本质上,源自于同一个场景。我们之所以会很在意别人的评判,都源于人类的一个本质特征:我们都希望受到他人的关注。
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在原始社会中,那些没有得到父母关注的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注定会被遗弃。一个人如果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网络,没有亲人同伴的照顾,几乎无法生存下来。可以说,越是能够被父母看到,越是能感受到亲人的目光,婴儿活下来的几率就越大,也就越有安全感。这种希望被看见,得到更多关注的原始记忆,在今天仍然被我们继承了下来。——《赞扬与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