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是服务于“XXXX会”(特定主体的的系列会议活动)的系统,基于线下流程设计实现的电子化在线平台。经调研与实地考察,线下流程稳定,都是6步走,组建工作小组、招募客户、会场布置、客户匹配排桌、对接洽谈、会后跟踪。
看起来,每次活动的整体组织流程没什么不同,只要把“流程电子化”,让新的承办方按部就班就行。
实际上,每次活动承办方都是不同分行,工作组成员都是临时招募的,参与客户都是新营销“小白用户”,会务组织都是有当地地方特色的。按照国内客户所属地级市分组安排客户座位,按照海外客户所属国家分组安排座位,让尽量多的用户参会(也就是尽量减少每个客户洽谈轮次,优先匹配对少的客户上桌)、指定重点客户座位位置、两家VIP企业必须在同一桌洽谈、特邀客户信息不允许系统留存(系统就没办法帮其自动安排洽谈)、会场当天突然有慕名前来的客户……这些都是曾经遇到奇葩需求。
平台的核心客户是参会的中小企业,因此平台日跃度或流量不是平稳增长的,而是围绕着即将举行的会议活动间歇性忽高忽低。没有活动时,就基本没什么访问量,活动筹备期间持续有新客户入驻、活动现场会有大量的客户在线。
可以看到,平台特征很明显,待解决的问题也很特别。
新用户当前的主要用户
目标用户根本不知道有APP,不知道有平台,就更少能主动参与在线互动。下载APP的客户登录前只能接触到10%的功能,其中还有5%是注册登录流程, 剩下的90%功能都是需要登录后才能用。虽然可以通过宣传营销解决客户不知道的问题,但是系统方面,我们也可以多“主动”与用户接触,提供一些低门槛的尝鲜功能。
建议通过邀请邮件中直接附带一些推荐企业、向报名企业定期推送其可能感兴趣的企业、提供轻量级的H5营销页面等吸引用户下载APP。
建议改变先登录后使用的模式,对未登录用户提供一些有吸引力的信息,吸引客户先了解平台,作为“交换”,客户才有可能主动注册、登录。
现场客户的满意度取决于活动前的参与度
用户的参会信息越完善,活动前越主动挑选意向企业,则活动当天的对接满意度越高。主办方希望活动前,参会客户都能主动参与,提供他们的商业意向信息。可实际上,客户不会主上平台进行任何操作,也不会主动贡献公司和个人信息(并且填写过程还挺繁琐)。
我们线下活动的核心吸引力是在会场当天为参会的中小企业对接有“官方认证”(类似天猫认证,平台对企业资质有背书的感觉)的匹配企业。系统承载着在会前为客户做匹配的重任,因此如何最大化客户的对接满意度,也就变成了如何增加用户在会前的参与度问题。
建议将需要客户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不强求客户一次完成,尽量减少“任务”的前置条件。直接通过邮件链接快捷完善参会信息,而不是需要下载登录后才能补充,即可降低客户门槛,又可低成本丰富平台数据。
先给予,再索取。建议运营人员通过线下或其他平台渠道,直接补充完善参会企业信息后,可主动帮助推销客户,向可能对其感兴趣的企业进行推送,并提醒企业尽早“预约洽谈”,抢占洽谈时段。当客户达成成就时(比如预约成功、有人对其感兴趣),可适当引导客户补充相关客户信息(向平台贡献内容),进而逐步丰富平台信息。
平台随着活动结束会回归沉寂
活动结束了,客户现场遇到的潜在合作伙伴之间也都互留了电话、邮箱,甚至微信。我们的平台也随着会议的结束归于沉寂了。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感觉平台确实是在完成了“使命”后被狠心的抛弃。
花费了大力气组织了对活动,主办方期望能在参会客户未来发生商业往来时,及时切入,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比如贷款、汇款、保单等,以获取收益。
服务于及活动,但并不局限于活动。建议平台未来可以从对接会开始介入,提供更多日常所需功能,吸引用户留下并持续活跃,才能及时知道客户实时动态,进而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可惜的是,项目组虽然在积极探索,但目前暂时还没有成熟想法或方向。
絮絮叨叨写了不少,有来自于脑洞的想法,也有来自协办活动的经验,更有来自客户的吐槽。但这些内容,最终还是要能快速的回到真实场景中去验证,才能真是知道是否是“真实的需求”。
PS:果然写字能力越来越不行了,还是得多写,多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