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alike》为名的西班牙动画
8分钟,没有一句台词,
却一举揽获117个奖项提名,
斩获64项大奖。
故事并没有将什么高深的大道理,
而只不过用一对最平凡的父子,
最普通的生活,
展现了一个孩子的童心如何消逝,
而一个父亲又如何唤醒孩子,
从而也点亮自己的故事。
和所有父母一样,
这位爸爸的一天,
也是从给儿子整理书包开始的——
爸爸一本又一本的
往孩子小小的背包里装,
装的是知识,是期望,
也是压力,是焦虑。
孩子和成人最大的不同在于——
对世界永远充满好奇,
这大概是儿子第一天上学,
小家伙兴奋地像雏鹰一样在家里奔跑,
却一下子被沉重的书包压倒在地。
然而即使被书包压的踉踉跄跄,
能和爸爸一起出门,
依旧是每个孩子最开心的事。
可门外却是一个死气沉沉的世界,
大人们提着包,开着车,
像行尸走肉般奔波在灰白黑的世界中,
渺小得如同一颗螺丝般,
没有个性,没有自我
被推着走,随生活流……
此时,路边一个拉着小提琴的艺术家
引起了小家伙的驻足
艺术家用他的琴声,
守望出这灰白城市中唯一的绿洲。
孩子是最容易被气氛感染的小动物,
小家伙看呆了……
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的节拍,
欣喜地张着眼睛模仿起来
然而此时,
爸爸却一把将书包放到了孩子的面前,
仿佛在告诉孩子:
“学音乐有什么用?
能当饭吃吗?
好好上学才是你唯一路!”
来到学校,
他兴奋地画下路边的拉琴人和老师分享,
老师却像爸爸一样,
指着字母告诉他:
“会画画有什么用,
好好学习才是你唯一的路”
学校就像一条批量生产的流水线,
而孩子就是流水线上的罐头,
被日复一日的填入同样的知识,
装上同样的包装,
若有不同
即被废弃
孩子身上的颜色正在越来越淡
而父亲在工作中,几乎失去了颜色
——被彻底同化
我们每个人,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
都在这个“社会化”的大工厂里,
慢慢磨去棱角,褪去本色……
学习就成了一种任务,
工作就成了一种煎熬,
那世间最令你激昂的声音
再也不是知识的声音,
不是进取的召唤,
而是下课的铃声、下班的秒针。
在千篇一律的生活里,
你是否只有在下班,
与孩子相拥的那一刻才感觉自己活着?
孩子的清澈与纯真
变成了我们最大的快乐与安慰。
然而回到现实,
我们常常又和剧中的爸爸一样,
看到孩子开心,
可看到孩子的成绩单又不开心了。
在老师那受了打击的孩子,
本希望在爸爸这里得到表扬,
当爸爸的眉头皱了起来,
孩子的脸上挂满了委屈、失落……
日复一日,
孩子继续爱跑爱跳,
继续迷恋提琴,
爸爸也继续拖拉强拽,
孩子一次次被质疑,被否定,
身上蕴藏的巨大潜能
就这样被成人无情地磨灭了。
他切断发自内心的自信和想象力
活的越来越像我们的一个复制品
最后,他终于屈服了。
他仍然张开翅膀
迎接的却不是自由,
不是父亲的怀抱
而是如枷锁一般沉重的书包。
这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
关于体制的思考:
刚开始的时候,你痛恨它;
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
最终你会发现你不得不依靠它生存
这就是体制化。
爸爸终于有所察觉
他的心在颤抖:
“这就是我想要的孩子,
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幡然悔悟之后
他决定带孩子去看他最爱的提琴手,
不曾想,那个苦苦坚守的追梦人早已不在
小家伙无比失落
正准备掉头就走
爸爸却灵机一动
做了件“伟大”的事
他站在“绿洲”上
声情并茂地拉起了提琴。
丝毫不顾及他人的异样眼光
他知道孩子需要的不是琴声
也不是那个拉琴的人,
而是一个懂他,信他,
愿意接纳他,鼓励他,
让他能找回“心”的力量和自信的人。
爸爸的爱
最终唤起了孩子的爱
而孩子的快乐
最终也点亮了爸爸的颜色。
故事就这样在平淡中结束
明天,明天的明天,
父亲会是否还能为孩子守住一片蓝天?
没人知道
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爱
就是为他留有一块自由翱翔的彩色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