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工作,明确提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总体目标。在这一战略框架下,农村党员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其能力素质与责任担当直接关系政策落地成效。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既是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的关键抓手,也是破解乡村发展难题、激发基层活力的必由之路。通过系统性、创新性的教育培训,推动农村党员干部从思想到行动全面升级,方能筑牢乡村振兴的人才根基。
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筑牢思想根基。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而党建引领是这一目标实现的根本保障。当前,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需以提升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为核心,通过深入学习中央文件精神,强化使命意识。例如,新野县上港乡通过“周二学习大讲堂”组织党员干部原原本本学习文件,并结合实际部署粮食生产、基层治理等重点任务,将政策转化为行动指南。科技小院的实践同样印证了党建引领的重要性。资环学院各科技小院党支部通过“校地联动”模式,推动党员挂职村委助理、组建“红色代办服务队”,将组织力转化为服务农民的执行力。这种“理论+实践”的双向教育,不仅增强了党员的政治自觉,更在乡村振兴一线形成了“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良性循环。唯有筑牢思想根基,才能确保党员干部在复杂任务中始终站稳立场、把准方向。
以科技赋能为抓手,提升专业能力。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增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为农村党员干部的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农业农村部部署的八项重点工作中,“强化科技精准赋能”被置于突出位置,要求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和产业升级。在此背景下,教育培训需紧扣科技前沿与实践需求。例如,敦化市大蒲柴河镇的乡村振兴培训班聚焦“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与“互联网+农业”,邀请专家讲授电商销售、乡村旅游运营等实用技能,帮助村干部掌握数字化工具和现代管理模式。科技小院模式更是典型案例:学生党员扎根田间地头,通过“干中学”将绿色吨半粮技术、智慧农业解决方案推广至农户,既提升了自身专业能力,又带动了农民增收。这种“技术下沉+人才培育”的模式,正是以科技赋能破解乡村发展短板的生动实践。教育培训的升级,还需注重“本土化”与“前瞻性”结合。既要培养懂技术的“田秀才”,也要培育善管理的“新农人”,为乡村全面振兴储备复合型人才。
以实践创新为路径,激发基层活力。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持续壮大乡村特色产业”,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激发基层党员干部的创新活力。教育培训不能止步于课堂,更需嵌入乡村发展的实际场景,形成“学用结合”的闭环。一方面,需通过项目实践锤炼能力。例如,曲周科技小院党支部推动“百千万亩示范方”建设,联合电商平台打造党员直播团队,助力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将学习成果转化为集体经济增收的实际成效。另一方面,需鼓励基层探索差异化路径。吉林省鼎程文旅公司以长白山度假区为例,指导村干部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推动农文旅融合,这正是“实践出真知”的体现。创新还需制度护航。农业农村部提出的“深化农村改革”任务中,明确要求“强化要素体制机制保障”,包括优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配置。教育培训应引导党员干部善用政策工具,例如通过合作社规范管理盘活资源,或借助“三产融合”延长产业链,从而在制度框架内释放创新潜能。(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委组织部 姜文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