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文学大家之中,我最喜苏轼。
经历了学生时代的叛逆迷茫;参加工作之后的困顿成长;生命中的波澜起伏,我有了自己的感悟——读书需读“苏轼”,做人当做“苏轼”。
第一次和苏轼“亲密接触”,是在念高中时,博学的语文老师告诉我们,苏轼的“轼”就是古代车前的横木,就是扶手。古人的字往往和名的关系密不可分,苏轼字子瞻,站在车前向远眺望,其父苏洵为儿子起了“苏轼”这个名字,就是寄予了儿子“有所依靠并高瞻远瞩”厚望。父亲给儿子起这样的名字,不仅有大智慧,更有大爱!自那时起,苏轼就在我心里扎了根。
高中学《赤壁赋》,一觉晦涩难懂,不明其中深意;二觉古文太长,难诵难背;三觉见识浅薄,应读史明智。青涩少年,仿佛只有亲眼去赤壁看一看,或许才能体会文中之情感。
大学学《赤壁赋》,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有了进一步的领悟。时间太短,读不完图书馆的书,弄不通一知半解的知识,看不透周遭的人心,展现不出自己的所长,甚至对自己的专业没有准确定位,未来没有找准方向,就匆匆毕业。这就是《赤壁赋》中的“客”之感,生命短暂、形体渺小,恍然如梦,人生的意义安在?
工作学《赤壁赋》,景仰于苏轼的达观圆融,羞愧于自己的狭隘自私;钦佩于子瞻的博学真知,懊恼于自己的孤陋寡闻;敬慕东坡的真率坦荡,厌恶自己的虚伪小气。人生如寄,这是客观不变的事实;物各有主,人生的意义在于归向自然,安之若素。不管你一生如何度尽劫难,都应热爱这馈赠,爱祖国,爱山川、爱河流……当一个人有浩然之气,不惑于物质利益时,一时的得失就显得微不足道。快餐式的社会,好像每个人都那么“唯利是图”,能做到“不以得失为怀”的人越来越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读史以明智,以史为鉴的原因。这就是《赤壁赋》中的“苏子”之答,人生的价值并不是“无”,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有”。
苏轼的一生,在政坛上大起大落,在文学上大有作为。十几年的贬谪生活是他生命中的主题,一生漂泊,暮年投荒,他经历了无数坎坷磨难。然而,他仍然能够用诙谐的语言总结自己,足见东坡胸襟之坦荡。“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句,即是自嘲也是自我肯定,贬谪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正是因为这个时期才成全了苏轼,成全了一种伟大的人格,一种进退自如,超然人生的文人士大夫的最高精神境界。
读书需读“苏轼”,做人当做“苏轼”。我感谢生活,感谢周遭际遇,感谢从我生命中路过和停留的每一个人,从他们那里,我认识了自己;我敬畏生命,敬畏高尚的爱,敬畏品行端正的人;我要做像苏轼一样的人——达观从容,笑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