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会使孩子在学习微观行为方面变得异常敏锐——他们可以辨认出父母赞成或不赞成的表情上的细微差别。
这些微观行为成为衡量如何学会取悦他人的标准。在幕后,所学到的内容的是断断续续的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有毒组合;孩子知道他们因为让别人开心而受到表扬,所以继续取悦别人的门槛就提高了。另一方面,如果再有人认为孩子不完美,责骂或对孩子表现出冷漠,孩子会更努力地去取悦别人,这可能会消极地强化这种创伤性的取悦他人的关系。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会向照顾我们的人求助,以确认我们的方向感和自我主张。这是孩子们如何学会驾驭世界,并最终建立稳固的自我认同的方式。然而,如果孩子的存在被否定或忽视,可能会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确定自己是谁,无法为自己发声,完全依赖他人获得认可。
童年时的无效或虐待环境会内化为消极的自我信念,最终是我们无法相信自己。其结果是,我们形成了一种心态:我们需要向他人寻求认可和确认才能做到“完美”。
有过取悦他人行为历史的成年人在自恋关系中更容易被操纵。许多人错误地认识到,要觉得自己有效和有价值,他们必须被视为完美的,必须把其他人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这样他们就会最终伤害自己。许多讨好型的人不会因为被操纵或被利用而感到愤怒,而是把愤怒和怨恨转向自己。
许多被困在寻求外部认可的模式中的人也在与抑郁、被抛弃的恐惧和“奉承”反应作斗争,这可能包括谄媚恭维、过度帮助或适应以及缺乏个人界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取悦他人的行为会对一个人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包括:
强烈的内疚和羞耻感
对自我价值和自尊的负面影响
在寻求他人认可之外,质疑自己“是谁”
因为觉得过分自己承担着和某种义务而难以管理人际关系、任务或职责
无法自己做决定(形成“冻结”创伤反应)
不断超越自己的界限,或者无法创造健康的边界
增加自我发现的意识,在他人之外了解自己是谁。当你向别人寻求建议、认可或仅仅是出于习惯向他人求助时,要意识到自己这一行为。辨认自己取悦他人的行为背后的动机,无论是基于较低的自我价值感,害怕被拒绝,还是无法相信自己能做出健康的选择。与这些动机保持一致。找一个咨询师,他可以帮助你理清你的需求,使你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