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社老官大叔精选的社群干货】
来源: 一碗梁粉
我知道,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时代。
键盘鼠标加网线,手机加wifi,似乎已经构成了全部互联网世界。
而在社群领域,微信群加各种线上分享似乎构成了社群的全部。
有没有想过,在互联网诞生之前,社群该如何做营销?
如果说,宗教是这个星球上最大的社群,那么在互联网诞生之前,他们靠什么在传播?
既然有了互联网,不管是基督教还是佛教,为什么他们还是要去教堂或者庙宇?
那么,为啥社群需要线下活动?有什么原则?该怎么做比较好?
这篇文章,一碗梁粉想跟你聊聊社群的线下活动。
线下活动的好处
有利于增强互动强度
人是群居动物,这似乎是刻在人身体里的基因。
除了虚拟现实技术以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们骨子里还是喜欢跟团体在一起。
这也是为什么电商那么盛行,这么多购物中心仍然屹立不倒的原因。
人们需要跟其他人在一起,需要更丰富的互动体验。
这是因为,在传递信息的丰富程度上,你应该有这样的体会:
文字不如语音
语音不如视频
视频不如见面
百闻不如一见 ,无论组织多少场线上分享,在互动强度上,都不如线下社群成员的一次简单碰面来得深入。
有利于打造社群的仪式感
社群是一个组织,是一个有共同价值观和爱好的人群聚集的组织。
在认知层面,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一起来做一件固定的事情,是最容易通过这种仪式,来打造社群的归属感的。
有利于增强社群粘性
对于社群成员来说,在投入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上,是线上活动还是线下活动多?很显然,是后者。
一碗梁粉在以前的文章里多次提过,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越有利于社群成员的粘着和沉淀。
线下活动原则
活动主题一定要成体系化
在这里,我们来拿HR人力资源社群举一个例子。
对于以企业HR为主要受众的人力资源从业者社群来说,组织分享活动可以人力资源六大模块作为系列活动主题:
农历春节前,可以员工薪酬福利管理为活动主题
春节后,秋季跳槽高峰等时间点,可以招聘与配置为讨论分享主题
10月,11月,可以校园招聘为讨论分享主题
其他时间点可以贯穿以人力资源规划、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等模块
按照人力资源从业者的时间脉搏去组织相关系列活动,对从业者是很有吸引力的。
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形式
回想一下,你是如何养成一个习惯的?
习惯的养成,靠长时间刻意做同样的事情。
同样的道理,对于社群线下活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做固定的事情,在帮助你的社群品牌占领大家的心智方面,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没有之一。
一定要有活动的准备工作清单
作为活动运营人员,每场活动的准备清单是非常有必要的。举几个例子来证明这个清单的必要性:
如果邀请的嘉宾因为堵车会迟到半小时,前半程时间如何处置?
如果邀请的嘉宾临时来不了,你有备用方案吗?
如果现场的投影仪无法工作,你有备用设备吗?
如果现场的人数远远超过你的预期,你准备如何应对?
反过来说,如果现场的人数远远少于你的预期,作为主持人,如何化解?
别告诉我你还觉得以上几个问题没有必要考虑,在一碗梁粉组织的这么多场线下活动,总会遇到各种特殊情况,有了这些预案,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记得,惊喜,不要有惊,只要有喜。
活动模式:是上课,还是分享,还是互动?
一碗梁粉在过去组织的系列活动中,经常被问到,你们在xx地方上的课最近怎么不上了?
我常常一脸茫然。什么时候上过课了?
后来才搞清楚,他指的是我们做的各类分享活动。
在一碗梁粉的理解中,上课是学校教育,是“我说你听”,顶多再加上老师点名回答问题。
而我们在过去组织的各类活动中,除非特别大牌资深的,大都不敢以老师自称。
互联网这个时代,瞬息万变,别说去年,上个月取得的成功拿到今天来复制,谁也不敢打包票说一定能重现。
所以,一直不太喜欢“上课”这个提法,这个提法某种程度上更加代表了过去的教育模式。
而分享代表的意思至少有两层:
我说的只代表我自己的观点,代表我过去的经验,不一定对,不可生搬硬套。
分享的动作更加代表的是社群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即改变单向的“你说我听”的互动关系。
活动案例:"项目拍砖会",私人董事会
对于创业类社群,我经常推荐一个做法就是"项目拍砖会",或者某种程度上的私人董事会。
(一碗梁粉啰嗦一句,私人董事会在社群这个概念被疯炒之前就已经是很流行了)
私人董事会有两个流程,很好地解释了全员参与的社群活动原则:
话题由社群成员投票产生:
表决。由各位会员表决,选出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通常以投票方式产生,以得票最多的为准。
所有社群成员提供自己的输出
分享和建议。由其他会员向“问题所有者”给出具体可操作的建议,最好是自己曾经亲历的经验和心得。通过会员自身的现身说法,给“问题所有者”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会帮助他们开阔思路,寻找到新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推心置腹的讨论,还能建立信任和友情。
你的社群有线下活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