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莫言的《蛙》,我开始还担心,诺奖获奖作品都生涩难懂,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可以读进去。可是捧起来,就放不下了。我也对于这部书可以脱颖而出,获得诺奖殊荣,有了一些认识。
《蛙》讲述了计划生育政策下,基层干部和平民百姓的真实心理状态和生活场景。这个题材的文学作品能在国内顺利发表,得益于莫言对作品精巧的结构设计和客观全面的描述角度。
他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无真相、无常识、亦无同情的世界,是一个人们胆大妄为、孤立无助、荒诞不经的世界。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这个评价是歪果仁看到的作品,而莫言想要表达的,或者说国人看到的,应该更加全面深刻。
作品用四封书信和1部剧本描述了整个故事,其中绝妙之处在与作者用“蛙”代替“娃”,蛙即是娃,蛙多产,而人本性亦望多子多孙。所以,作为计划生育基层工作干部的姑姑,一生害怕青蛙。更因为怕蛙,阴错阳差地嫁给了捏娃娃,牵娃娃的民间泥塑家。而姑姑在基本国策实施前,原是当地最棒的产科医生,接生的孩子多;在那个特殊年月里,扼杀在她手里的宝宝也多。
姑姑是所有矛盾的集中体,所以她外表强壮,性格坚毅,但内心却饱受折磨,极其脆弱。这是那个时代很多人的普遍特性,人性本就矛盾,更何况是在那个时代。
计划生育政策下,受苦最深的就是乡下的女人们。书中记述了三起惨剧,有的母子双亡,有的孩子虽然落地,刚降生就成了孤儿,更多的情况是可怜母亲们失去了自己未出生的孩子。但在当时的国情下,如果不执行计划生育,我们今天的社会将走向何方呢?
历史从来只关注结果,不在乎过程。伟人们的指点江山直接影响着结果,而实现目标的过程却往往需要平凡百姓的肝脑涂地。
网上有段流传甚广的视频,说:在古代,越是把人不当人的时候,特别残暴死人无数的时候,越是盛世的时候。学习历史的孩子们并不知道,商鞅变法、秦始皇大一统、汉武盛世的背景色都是血红的。中华民族的百姓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民,服从性最强,大局观最高,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国先于家,有国才有家,报国就是保家。
正因如此,《蛙》中的姑姑虽然内心痛苦,为了执行政策必须想尽办法阻止超生,甚至采取残忍手段。也正因如此,姑姑的所作所为在村民们眼里虽是伤天害理,但大家心里也明白,这是她的职责所在,包括作者在内,并未因此记恨她,甚至依然尊敬她。我想,书中所述事件若是发生在国外,可能姑姑的性命一早就断送在某个孕妇丈夫的枪下了。
中国人民无声地用汗水、泪水和生命,延续着整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繁衍生息,自古至今从未改变。而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刚刚过去的三年……
所以,歪果仁在《蛙》里看到的是我们社会的问题,而中国人却能从中看到牺牲背后中华民族的伟大和这种牺牲精神对于民族延续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