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语”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就不是刚需。
在半年之前,用英语对自己的确不是刚需,在这之前一切关于英语的学习都是围绕考试展开的,目标很明确,学得很努力,但是从来没有涉及到“用英语”。因此即使学了这么多年,“用英语”一直也不是刚需。
现在有了“用英语”的刚需,我要看英文原版书籍,要看美剧,但是“用英文交流”和“用英文写作”并没有成为刚需,因此就没有那么强烈的欲望去学习了。
其实不论是英语、健身还是其他的技能,当它无法影响你的生活时,你都不能感受到它的必要性。既然不是刚需,那就是“不必需”,于是,事实上“不用也可以”。
现在早起成了我的刚需。因为早起我就能早睡,能够保证很好的睡眠质量。同时早起的话上班之前我就有了两个多小时的安静时间来进行学习英语。早起已经很正向的影响到了我的生活,一天不早起都难受。
为什么另外一些人(虽然是少数)最终学会了呢?对他们来说,那是刚需——那需求越刚,学得越快、学得越好……甚至,没学会,没学好的时候,也要“凑合着用”,然后“用着用着就真的用熟练了”。
我记得2011年买了第一部智能手机,但是手机用着用着出了问题——屏幕中间经常断触。后来上网查了好久才找到一个网友说是刷个补丁就好了。但是那时候安卓机刚兴起,身边没有会刷机的啊,当时自己就是一个伸手党,可是那是无手可伸,为了能正常使用手机,硬着头皮看那些怎么也看不懂的指南,一点点儿试,试了很久很久看到“successful”的字样,然后重启一试,果真好了!那心情…很有成就感,从此无师自通,各种手机都搞得来了。
当你真心喜欢某件事,通过这件事真正感受到了好处的时候,它对你来说就是刚需。
80年代左右很多人都觉得弹吉他很酷吧,还可以吸引妹子。于是很多人整天都抱着一把吉他弹啊弹,最后还真是“硬”给弹会了。现在我们形容某人靠自己学会了一项外人看着很难的技能还总是会说**没想到他竟然“硬”给学会了**。因为这些事情就是刚需,即使“硬学”也要学,并且必须得学会。
把“主动分析”当作刚需的人可以做到“特立独行且正确”。不停地探索真相,直到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这对于那些特立独行且正确的人就是刚需。
所有的刚需,都必然显现为“习惯”,就好像你从一开始就习惯了“到点儿吃饭”一样。
甚至,“习惯”很可能只不过是“刚需”的另外一个说法。
“找借口”是我们很多人的刚需,或者说找借口就是一种习惯。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能够第一时间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说服自己放弃。
有时候老板给我安排了一项我觉得很不合理或很难的方案的时候,我一般会直接就提出这样不可行或者难度很高,很直接,连试都没试过。后来感到自己总是这样问题肯定也有自己的原因,之后老板再提出要求,除非一眼就能判断出不可行,我一般直接从按照他说的去做,行不行事后再说。不再给自己找借口,包括一些看似不是借口的拒绝理由。因为我发现我很少因为很显性的借口而去拒绝做一件事,大部分时间都是拿着一些隐形的,不被别人看成借口的理由去拒绝,这个更可怕。
对于把优秀当作刚需的人,他们对待事情的态度很明确——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起码是自己能做到的最好。注意,是“最好”而不是“好”或者“很好”……不然的花,他们会很难受,虽然那种难受不能言传只能意会,但反正就是难受。
这一点深有体会,由于早起、健身和学习英语已经成了自己的习惯,有一天不早起,不锻炼不学习英语晚上就感觉浑身难受。这个“难受劲儿”会逼着自己去完成这些事情。
我在面试的时候,总是问这个简单的问题:
你在哪方面做到过第一。做到过最好?哪怕是局部,哪怕是小范围。
这个需要自己反思。
年龄的增加并不能保证能力的提升。如果不努力,不论是三十岁还是四十岁,同样都可以碌碌无为。但这不是岁数的原因,而在于你是否让优秀成为了你生活的刚需。实际上如果是刚需,你是根本不会等待一分一秒的。因为不做,对你来说损失很大,所以即便做不好,你也会硬着头皮去做。
由于各种原因,自己上学晚了两年,尤其是进了大学之后,身边比自己小两三岁的人比比皆是。所以自己很避讳谈年龄,甚至因为年龄大而自卑。在工作中我忌讳谈自己的年龄是因为就工作的人而言,与我同龄的人早就工作两三年了,并且经常可以听到比自己小那么几岁的人年薪很高,早已小有成就。对于年龄这个事情,自己总是觉得“年龄大就得能力强”才行,这个标准是错的,之前耽误的两年是不可抗的因素,这不是自身的问题,而现在拿不可改变的年龄说事儿就是自己的问题了。自己有时候甚至会想,如果自己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写小两年自己就心安理得了,真的是一种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