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阳明的《寄诸弟书》(一)

      这是王阳明先生写给弟弟的一篇文章。《寄诸弟书》告诉我们几个重点:

    第一就是有过立刻去改,改就要改的彻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不是怕犯错误,而是怕你犯了错误的不知悔改。孔圣人就能做吾日三省吾身。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更应该多反思自己的内心,去除自己的私欲,每天修炼清除内心垃圾,多观察自己,就如擦拭镜子上的灰尘一样,只有每天擦拭才让自己的内心越来去人欲,存天理。

      第二个,就是要慎独,我们要在别人看不见、听不见的地方下工夫,这个时候战胜自己,才能够拿到那份力量,让内心光明。在行善的路上,我们可能会遇见风吹雨打但只有一种善念在内心扎根,你就不会感觉到孤单,也不畏惧慎独,相信良知,始终在人的内心深处。虽然有些人暂时没有被挖掘出来,但我们仍然要保持一颗致良知的心。

      第三,就是我们要有紧迫感,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升自己。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帮助更多人提升心灵品质。所以我们笃定让自己做到,同时脚踏实地影响身边更多人,走进致良知线上课堂,牵手圣贤,共致良知,也让更多人经营自己的圆满人生。人生短短几十年,我们想做的事情也很多,我们只要看向未来,遇到问题多想着怎么解决,多看到事情是来磨练我们的,是来拯救我们的,用积极的心态去迎接,这样我们就不会有过多的苦恼产生。当你能量越来越高,你的格局越来越大。就会非常感谢我们的磨难,是它们锻炼我们的。为什么要我们每个人都要播种善的种子,也就希望我们致良知在每个人心中扎根,我们中国有十几亿人,有很多人还需要对他们播种善的种子。我们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影响身边的人,这样我们就会带动更多的人,我感谢这个平台,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我们致良知的学习中去。

        文中还写到:“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不知弟辈果出于诚心乎,亦谩为之说云尔。”这个话其实更适用于今天。大家都有一个向善向好的心,那是否真的发现自己的错误愿意悔过,而且笃定的在自己人生的目标和志愿上去行动?我们要问一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做了,还是说说而已?

        我发现一个人要想真的|改变了,他必须有两点是具备的,如果这两点不具备, 那么这个改变,就很难发生。笫一点,我们不是学理论、学概念,是必须化掉自己的习性。也就是说,我们的习惯对我们的影响比理论对我们的影响还要大。如果不化掉自己的习惯和习性,改变掉自己的习惯,那么我们所学的这些理论,在我们的习性或者习惯面前就会瞬间被打败。第二个,就是必须有一个正能量的团队相互砥砺一同前行。因为外面这个社会的洪流很大,如果没有一个正能量的团队源源不断的给我力量的话,可能一个人就走的很慢,或者是走着走着就走不下去了。




人孰无过?改之为贵。蘧[qú]伯玉,大贤也,惟曰“欲寡其过而未能”。 每一个人都有机会犯错,但是最重要的是改之为贵,有过能改,善莫大焉。如果我们对于犯的错坚定的改,绝不放过,那我们就没有什么大过了。君子常错,小人无过。君子他对自己的觉察非常的清晰,只要在心上落上一点点灰尘,他就能够看到,觉得这个就做的不够好,那么就会去改过。而小人心上的垃圾灰尘太多了,即便犯一点错,就像扔上一块垃圾一样,他根本看不见,所以君子常错,小人无过。我们看不见自己的眼睛,看不见自己的鼻子,要想看只有通过镜子的光线折射,这些都是向外去看,而改正我们的过错,需要从内心去查看,去反省,才能够不断的减少自己的缺点。我们每人都在成长过程中犯过很多的错误。有人在犯错中不断的内耗,结果损伤了自己的精气神。其实错误是来拯救我们的,是我们成长的契机,是让我们找到更多的不足之处,这样我们才能够成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家长来学习,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给孩子之间沟通出现了问题。他的孩子在他眼中有很多的毛病,缺点,他没有办法去管好自己的孩子。当他真正学习认识的是自己的问题,自己成长以后,孩子的问题也解决了,所以我们不要有改变别人的想法。只有厂长自己。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用你的优秀影响了孩子,影响了身边的人。他们也会在慢慢的改变。我们做不了圣人,但我们可以有一颗向圣人学习的心。在生活中不断的去修正自己不足之处。这样我们就会进步很大。也会慢慢的向贤人靠近。就是我们大家在这两支平台上学习,就是来通过圣人他们的言行来启发我们。让我们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在生活中去实践去改过,就会收获的越来越多,缺点就会越来越少,优点则会越来越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