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娃同我们联系少了,以前基本每天都会打一两个小时的电话,现在一周一两个小时。就形式而言,这才是正常的吧。成人终究要有自己的生活,无论学习还是找感情伴侣,无论顺利还是挫折,无论状态好还是不好,都需要一个人面对。我隐约觉得,如果娃是进了这种状态,那就是很大的成长。如果说离家上大学是第一个成长,那么这种心理的独立应该是第二个成长。
当然我也很担心,不知道过得好不好,不知道有郁闷是不是及时缓解了,不知道平静是不是随时可能爆雷。有时候真的很焦虑。
娃这周某论文破天荒得了个D ,虽非被针对,但明显给分有问题,娃说要去找辅导员投诉这个教授。娃说,她选过很多口碑不佳的老师的课,但此前遇到的,大都是老师给分严格导致学生不满,只要好好学,一样能拿到好分数。这个老师口碑也不佳,她没放心上,照样选了课,结果实在是个奇葩。
这学期娃租公寓,之前很有压力,以为不会做饭是没有生活能力,但并不是。超市冷冻和速食的东西太多了,好吃又不贵,比食堂吃得好。好多事,看起来都很可怕,其实现代社会都不再是问题。就像我的妈妈时代需要会做针线活,打毛衣、做衣服,但我做妈妈就不用会这些了。同样,此前的留学生要会做饭,但现在的留学生,也未必需要会做饭。很多事,是我和社会,提前给了娃没必要的压力。
娃说换了米国咨询师和医生之后,取得了进展,改变了一些观念。药也返璞归真地换成了一种古老的大众药,更多针对思维强迫,感觉挺对症。娃还开了几种稳定情绪的药,不是平时吃的种,是偶尔需要的时候吃一次,不上瘾的那种。
我擅长学习、也擅长与人相处,凭直觉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学什么、不学什么,不会耽误大事,也不会内耗自己。但做妈妈实在没有直感,一度依赖书本,以及我妈和别人的一些看法。娃回国上一年级时,我一度放大心,不去管,以为这样好,结果真是糟糕透了。我管,又容易给人桎梏感,让人有种难以摆脱的压力和不愉快,激起娃很大的不爽,就像我被我妈固有的做法激起的那种反感。如同她不知道如何改变,我也不知道如何改变。对我而言,我妈只要别管就行了,但对我娃而言,我尚不能如此。
而要改变自己带给别人的负面感,我也做不到。就像我唱歌真得找不着调一样。不行就是不行。所以大概两条,一是不断学习,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学会真正共情别人。二是勇敢面对责任,发生了什么,也无非就是要自己面对。敢于面对一切,这是自己应该努力的。这才是一切的底线。不过这一点,实在很难,很难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