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咨询工作中,我常常反思:我们是否过于习惯将孩子的困境归因于原生家庭?确实,许多孩子带着健全的内心世界走进校园,却在特定的师生关系或同伴互动中遭遇“过不去的坎”。
那个看似微小的冲突:老师的一句否定、同伴的一次排挤,有时竟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提醒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脆弱点与社会适应阈值。当外在环境恰好击中这个敏感带时,即使没有家庭创伤的铺垫,也可能引发剧烈反应。
作为助人者,这要求我们保持更开放的视角——既要看见家庭系统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当下情境的力量。孩子的心理世界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有时最重的负荷恰恰来自他们最在意的关系场域。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发展心理韧性,但同样需要推动教育环境反思:如何让学校成为滋养而非消耗的土壤?当意识到老师可能成为“那根稻草”时,更提醒我们教育者手握怎样关键的影响,它既可能是压力,亦可以是托住孩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