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1511小时,第1455日
阅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 范畴的先验演绎 一般连结的可能性
所谓先验演绎就是要通过一种逻辑的追溯去展示这样一些知性的范畴如何能够运用于感性经验对象上。是不是随意的?是不是可有可无的?我运用到感性经验对象上,是不是可以随意的运用或者随意的不运用?那么,如果我能证明它既不能随意的运用也不能随意的不运用,它是必然的要运用于感性对象,那么,这个演绎就完成了。就是说,我们就可以有信心,相信是有人为自然界立法。
首先是最低层次的综合,也就是“在直观中领会的综合”,然后是“在想象力中再生的综合”,再上升到“在概念中认定的综合”,一层层提高。
我说“原因”,这不能算是知识;我说“红色”,这也不能算是知识,只有当我们把一个表象和另外一个表象联结起来,我说这个是那个的原因,这朵花是红色的, S 是 P ,做出这样的判断的时候,这才构成了知识。否则的话,任何一个表象,单凭它自己还是未确定的,你既没有说出它是什么,敢没有说出什么是它。
一切判断首先就是联结。在西方的传统逻辑学里面,任何一个命题都必须有一个 Sein ,要有一个 Being ,或者说即算没有,也可以转换为具有一个 Being 的判断,可以转换为这样一个以 be 、 to be 联结起来的由主词和谓词所构成的判断。所以,在西方,可以说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吧,就已经把 Sein 这个词,也就是希腊文的“ov”,看作是一切逻辑的基础。
首先要可能的,它都会成为现实的。那么,这个可能性在胡塞尔看来,它是先天的一套结构。要追溯的是那个先天结构,这是现象学后来走的一条路。所以胡塞尔现象学可以说是从康德出发,把他的先验主义进一步的发展,彻底清除了康德的心理主义和人类学的这样一些内容,只留下先验的形式,或者说,把人类学的和心理学的一切内容都转化成了普遍的形式,只留下先验的形式。这种眼光在胡塞尔看来无所不包,一切东西都可以从先验的角度来看待,哪怕一种具体的、特定的红色,都可以从先验的角度来看待。
主体的自动性、主体的自发性在这个地方强调得很高,因为联结你必须要用力呀,你主体必须要花力气去自己去联结,没有人帮你的,没有人给予其他的任何帮助,你要无中生有,你要凭空白手起家。当然你面前必须摆着一堆材料
这种主动性、这种自动性,康德认为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一个最根本特点。由此我们也可以联想到,最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关于 Being 的讨论,有的人建议把它翻译成“是”,萧诗美老师建议翻译成“是态”,还有很多很多的译法。但是很多人都忽视了一点,就是这个“是”也好,“是态”也好,或者我们把它译成“存在”也好,译成“有”也好等等,这一切都必须要注意到它中间有一个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能动性。它是一种能动性,我们把它当作一种逻辑系词来用
只有通过知性,就是说感性做不到这一点,直观做不到这一点,只有知性才能做到这一点。“只有通过知性才能够作为联结起来的东西被给予表象力”,任何东西作为一个表象,当然它可以给予表象力,比如说红色作为一种直接的感觉、印象,它可以给予我们的直观能力,给予我们的感性、感官。但是,“作为联结起来的东西”只有通过知性才能被给予。因为凡是两个东西要联结起来都只有通过知性。
联结是表象”,这个前面已经讲了。那么,“联结是杂多的综合统一的表象”,这个里面有三个层次。一个是杂多;杂多不行,杂多要综合起来;综合起来的东西呢又还不够,还必须使它们统一。
概念的质的单一性显然具有量上面更广的外延包容性。但在现在这个地方,康德将这种关系推到极致,“质的单一性”或者说“质的统一性”被提升到了一般“知性的可能性根据”、甚至是形式逻辑的运用的可能性根据这个高度上来,它就不再仅仅是“一出戏剧、一场演说、一个故事”中的“主题的统一性”,而且成了一种最高的“本源的统一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