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大家都不陌生。今天我要说的梦,是实实在在的“梦”,而不是梦想理想。
我虽是个程序员,却爱看书、爱思考、爱反省。今天是清明节,起床洗了个澡,收拾一下就跟往常一样匆匆往图书馆跑,跟以往不同的是今天应了那句话: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路上行人是否断魂我无从得知,雨纷纷倒是肯定的。外面还冷得不像话!
到了图书馆以后,翻开包包里前些日子借的一本书《幸福一生的旅行课》([日]光野桃 著,胡菡 译),应该算一个散文集吧。无意中看到了一篇文章“希望今夜能做一个清晰的梦”。原来作者是一个怕梦的人,总觉得梦与死亡很相似,梦接近死亡,回忆自己五岁的时候,她说入睡之前的影像对她来说除了通向死亡的恐惧,还有另一个,就是被放逐宇宙的感觉。我似乎能够理解那种感觉!
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意识到睡眠质量对于健康无比重要,于是多方求法。有一次在参加某位治疗师举办的讲座时,其中一些内容我觉得挺有意思:据她所说梦其实是由无意识的信息集结而成的。在那些信息中有些是由内容的,而有一些只是因为单纯地想所造成的。无论是哪一种,平常在我们睁眼后都无法在延续。在睡眠中接受无意识的信息,这才是梦的本质。
作者想到,如果真如她所说,那么无法接收到梦中的信息的人们岂不是要与人生中一般的信息擦肩而过?讲座最后他提出了疑问:到底要怎样才能顺利地接收梦中的信息。
治疗师的回答:首先,不要再神志不清的情况下倒在床上了,睡觉之前的准备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要记住并不是顺其自然地入睡没你们需要有一个积极进入睡眠世界的心态”。所以作者当晚迫不及待地尝试了新学会的入睡仪式,书不再乱摆,灯不再彻夜打开,而是认真的处理好一切的睡前准备,并且把当天的事情,从早上的第一件小时开始到一天的情绪起伏,一件一件重新捋顺。然后在心中默念我想接收无意识传来的信息,逐渐入睡。
结果,作者依旧没有做梦,或者说是不记得梦中的一切。但是她却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舒适的熟睡感。作者的朋友与他一起去听了讲座,治疗师让他尝试“巴哈博士的花精治疗法”,结果他朋友当晚做了梦,并且梦中精彩斑斓的细节都记得一清二楚。原本他们都是不做梦的人。
很久以后,作者依然不做梦。然而最近,她做了一个梦,并且去找了治疗师解梦......
直到最后,作者依旧有一个愿望“希望今夜能做一个清晰的梦,希望能记住梦中的一切”。
我不对作者的行为和遭遇做什么评价,只是这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思考。不久之前我才看过一本书《梦到地预言什么》- 其实人有两条命(李卫东 著)。书中记录了无数的解梦大师解梦之法,几乎每一种你都无法去反驳,并且很有道理。还记得一个故事,一个小书生进京赶考,在一个小店里做一个梦,梦里下着雨,打着伞还戴着斗笠,还有在墙上菜,还有跟一个美人脱光衣服背靠背。可能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但是很多人应该知道这个故事,因为书生去找店老板解梦,掌柜的一开始说“多此一举 白费劲 没戏”,书生因此很沮丧就回家了,此时掌柜的又拦下他,给了一个新的解释“有备无患 高中 翻身”。秀才觉得更有理。于是很开心的去考试了,并且中了一个探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角度决定什么样的未来。
借此我只想说,梦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最起码科学至今无法去衡量梦的价值到底在哪里,但是梦和睡眠却是必须的!我妈经常给我说前几天又梦到什么什么啦,然后用老一套的思想去给我解释,而且通常都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我每次都劝她梦就是梦,醒来忘了便是去管他干嘛。其实不只是我妈,我爸我们那边的很多长辈,甚至我小的时候,都存在这些落后的思想,有些人可能无法想象一二十年前的农村是什么样子的。
老一辈口口相传的故事和经验,有一些是难得可贵的记忆和文化,值得传承,有些是一些封建的思想,我们要客观理解。比如对于梦,他们有一些常规公认的解梦之法:踩到狗屎说明第二天要捡到钱要发财,梦到谁死了说明他吃的太饱了胀肚子,梦到已死之人第二天会下雨......数不完的条例,我时常也会梦到自己死了,并且下意识地把长辈的经验拿来解梦,还好我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通常也就一笑而过并不纠结也不会放心上。确实,这就是一种修养,不好的事情挥之而去,人总要开心地活着,其它的都是微不足道的,我们要向着积极的一面去探索去发展和自我暗示。
积极的思想有助于身心健康,还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好的影响和营造良好的氛围,也有利于你把工作做好。有句话说:微笑是能传递的!我相信这句话。
PS:读书随笔,跑题勿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