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到堂弟发了几个老家的航拍视频,顿时心里感慨万千。
打开视频,看了好几遍。亲切又陌生。小学毕业举家搬到市区,那时还能偶尔回去,老家还是老家。再到后来来到福建上学,也就寒暑假回家,基本还能回老家一两次。然后就是出来上班工作,十一、过年回去,就变成基本没怎么回去老家了。再到现在结婚生子,继续上班,连家都很少回了,老家,真的是回不去。
记忆中的老家,就像每次跟老公说的一样,所有的纯真美好回忆源于此。总记得门前有一片桃树林,是那种野桃子树,不知道爸爸从哪里弄来种的。虽然果实很小,但真的挺好吃的,更重要的是桃花全开的时候一样美的绚烂。还有一棵栀子花树,很大棵,应该是至今我见到的最大棵,夏天的时候白白的花挂满枝头,淡淡的香气袭人,还记得那时候还不知道“栀子花”怎么写,或者说不知道这个品种,只知道音,然后写作文就写成了“枝子花”,还摘了一大袋子拿去学校,忘记是拿给老师还是同学了。另外就是门前两颗大梧桐树,像两个守卫一样矗立在门前。另外记得最深的一棵树就是樱桃树,那是一棵我年年盼着长樱桃吃的树,可基本是只开花不结果。那个年代没有相机,没有手机,所有美景都只能凭着记忆去寻找。就这样,心底总会藏着些美好吧。
看着堂弟拍的视频,这应该是5/6年来第一次这么全面的看到老家,顿时才察觉到记忆中的老家,也早已变样了。家里的房子前年发大水倒了,去年简单新建了。门前的树也都砍掉了。小小的村落因为基本没几户人家在,杂草丛生。远处原本的松树林,因规划种植蓝莓,也都夷为平地,种上了蓝莓了。看到这些,记忆又在搜索。犹记得在那片松树林,应该是小小的自己帮家里做过最大的物质贡献的地方。那时候精力旺盛,一下午就和小伙伴、大哥哥和大姐姐去抓地上的松树叶,在那个煤气还没普及的年代,松树叶是重要的生火做饭的材料,我们这群小鬼们,都很卖力的抓松树叶,一竹篓一竹篓的倒在一起,一下午一个个都堆积了一座座小山,等到傍晚都让父母亲来拉回家,那时,谁弄得比较多,大人们就会夸一番,自己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生于90年代初的自己,在这个小小的村落里无忧无虑的成长,那时的家境不算优越,但吃的饱,穿的暖。春天看万物复苏,绿意盎然,桃花满园;夏天跟着大人在田间忙活,割几棵稻子,玩半天蚂蚱,最爱的就是休息的时候有梨子罐头吃,绝对的美味;秋天,那可真是秋高气爽,门前的梧桐树叶变黄了开始飘落了,也是一个浪漫的场景;冬天,乡间还是极冷的,雪肯定会有的,还有屋檐下的冰溜子,长长的尖尖的,我们总是将其弄下来,当大刀长剑一样挥舞,嘴馋的还会去舔几下,也不知吃出了什么味道。时至今日,也从没觉得我的童年会比当时城里的孩子或者现在的小朋友差,相反,感觉一切都美好幸福。
现在我们都奔赴了大都市,回不去的老家,变成了心里的故乡。但在这有了家的城市里,总还是时不时的怀念着,却也只能怀念的故乡老家。
(这些年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带着老公小孩回趟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