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话不黄
1998年初,惠南镇东城花苑一村的一套三室一厅新居,使我成了高筑债台的主儿。
根据当时的“行情”,在机关里工作,迟早可分到房,虽说我爱人是农村的,没有分房资格,但看看周围的老前辈们,还是能分到的。我又不算大龄,慢慢等吧。
慢慢的,情况有变了。分房取消,实行“私建共助”了。相比较分房而言,“私建共助”要自己花些钱,一套两居式新房4万元左右。当然,分的是旧房,建的是新房,还算划得来。但就是花钱的,因有打分排队的因素,我依然没排上号。
再后来,情况更不同了,“私建共助”也没了,实行公积金购房了。我的天!1平米要1千3百大洋,100平米,外加配套什么的,没15万元拿不下来。钱,从何而来?我工作了13年,才好不容易积攒下2万元。死等?只能等死!我硬硬头皮,借,撒开了借!就这么着,凭2万元的底气,硬是签下了16万元的购房合同。从买房到简单装修,前后借了整整17万元。
期间,亲朋好友,哪怕能沾上一丁点儿“哆来咪”的,都未能幸免鄙人的电话“骚扰”。求爷爷,告奶奶,叔叔长,阿姨短,那个忙活儿!你明知这主儿有些小钱和积蓄,却被你想不到、也无法拒绝的理由搁浅;你感觉没什么把握、只是碰碰运气的,到头来却会有意外收获。真是甜酸苦辣轮着吃、世态炎凉我先知。
为了少借钱,我想私下里把安排给我的2楼换成最高的5楼,好歹可以少付些楼层费。此事一不小心被单位的美女领导知道了,她一顿数落、责怪:“钱少可以想法多借些,但好楼层却是一辈子享用的呀!”我有苦难言。但仔细想想也是,借1万是借,借10万也是借,往大里借吧。
借钱的故事自然少不了。其中,不乏太多的无奈、太多的苦涩、太多的感动。
都说债多不愁。此话说说容易,可人家死活不借给你,你想愁都没机会。唉,钱到借时方恨难哪。
一个偶然的机会,经朋友介绍,我认识了一位乡镇企业老总。几年来,该厂生产的一套纪念品很是紧俏,为此他大发了一把。最近,镇政府已把企业转制给了他。现在的他,自然真正成了老板了。几次交往后,我自认为相互已很熟,开口的火候已到。又一次同桌进餐。趁两人单处,我小心翼翼地向他提出借钱的事。他答得倒也爽快:“喝了这杯酒,借多少都可以。”对酒精近乎过敏的我哪敢怠慢,二两白酒一饮而尽。“要多少?”“当然越多越好,省得向多人开口。10万吧。”我狠狠心、咬咬牙。他的满口应允,让我好感动,心里暗自庆幸,这位朋友没白交。由此,我心满意足了好一阵,也着实睡了好几个安稳觉。心里盘算,届时如此这般好好谢他。
乐极生悲。真到需要支钱时,这位仁兄却“蒸发”了。事过多时才知道,他抛下“绣球”后不久,就到市区购置了房产,并举家乔迁了。如此看来,这个“球”原本就是空心的,只是我心太急、人太笨,没有觉察?不过,能怪人家吗?人家和你非亲非故。再说了,他自己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与你何干?自然,这“球”一空,对我而言,惨不忍睹。几次联络不成,我走投无路,比热窝上的蚂蚁强不了多少。整个身体如坠深渊,心冰凉冰凉的。我的买房节奏被全部打乱。还等什么?继续我的漫漫借钱路吧。
最麻烦的是向银行借,那个晕!一处处排队,一次次询问,一圈圈折腾。好不容易贷成了,算算那利息,实在心疼,还每月拖延不得。这洋气受得!你银行牛啥呀,你还不是靠咱储户养活?没我们,你想喝西北风都找不到方位!当然,说归说,骂归骂,到头来你还得低头哈腰地一趟趟去。没办法,是我求他,我是孙子他是爷儿。有一点现在我还没搞明白。说是因为你没钱,所以放贷给你,可真要贷款,却非得让你把新房子买下后用作抵押才可放贷。我不是没钱买房才向你贷款吗?房子都买下了还要贷款干吗?唉,我是不是笨得没治了?
因公积金贷款要一个月后才能到手,房产商那里又不能少一分钱,我只好厚着脸皮继续四处化缘。为了向一对刚结识的夫妇借钱周转,我依靠老友牵线搭桥,连续数日陪着他俩儿打牌,以期混个热络。我的牌技实在臭得很,赔上无数个夜晚不说,还贴掉了几多私房钱。心疼之余,还无法向家庭领导汇报。好在4万巨款到手了,哈哈。话说回来,我至今仍从心底真诚地感激他们夫妇。
我爱人也没闲着。当时她正在振兴商场二楼小卖部打零工,看着我早晚为买房子筹钱唉声叹气,也急啊,自个儿悄悄向小卖部经理邬阿姨求援。邬阿姨非常和蔼可亲、善解人意,其爱人还是我非常敬重的机关大门里的转业干部。我爱人下班到家(单位宿舍也是家不是),迫不及待告诉我“我借到了3万”……当时,我的眼泪就不争气地下来了。救急如救难,患难之中见真情。邬阿姨,老领导,谢谢了!
最尴尬的是,明天属交钱拿房的最后期限,我手头的购房款却还有7千元的空缺。能借的地方都想过了,还有没有遗漏的?对着淡淡的月光,我冥思苦想。终于,一个高中女同学的名字跳进了我的脑海。她和爱人都在县液化所工作,那可是个好单位呀,他们的生活应该还好吧,家里有些闲钱吧……嘻,我为自己的唐突想法不好意思起来。怎么开口?高中毕业十几年了,我和她从未有过联络。就是读书时,也很少打招呼。再想想,这是最后一步棋了。试试?试试!我给自己打气。再借不到的话,我只有退房这一着了。我不敢再想下去。我手忙脚乱地找她家的电话号码。此时此刻,我明显感到握话筒的手在颤抖,从喉咙发出的声音也在颤抖。想不到的是,老同学在电话那头儿一口答应,并约定明天一起到银行取钱。这时,我除了忙不迭地说“谢谢”,脑子里一片空白。到了第二天见面才知道,她那本崭新的存折里,也就7千元!我捏着她递给我的钱,手在抖,心也在抖。心里发誓,一旦手头宽余了,第一个还的就是她!一年后,我兑现了我的承诺。
最好说话的是我的大哥大嫂。大哥大嫂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我的大侄女正上小学,生活自然不宽裕。但我的每次开口,他们都一口应允。自己没有,就出面找朋友借了给我。每笔钱,大哥大嫂还从不留字条,也从不催讨。
最想不到的是我的岳父岳母。他们面向黄土背朝天,靠种几亩地维持老小一大家子。吃的,很少见荤的;穿的,只有破旧的。知道女儿女婿要买房,七拼八凑递上5千元,还一脸的对不住:“一点点,帮不上什么忙的……”
从岳父岳母、大哥小弟、老朋新友身上,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亲情、友情的无私和博大。
这亲情、友情,我一辈子都偿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