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自学体会

自学中医已经两年多了,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我自学中医的种子是父亲种下的。父亲是医生,小时候有个头痛感冒的问题,父亲或者给我吃西药,或者用中药都能治好。我对中医也没什么概念,反正都是治病。直到读大学时,有次在学校吃了一周的油饼,感觉不消化,胃胀。严重时中午吃小半碗豆腐拌饭,到晚餐时都还是腹胀。后来去医院作胃镜检查,是“胆汁反流性胃炎”,我去三甲医院看,医生给我开了“吗丁啉”,吃药到是有效果,但不能停,停药就反复,治不好。暑假回老家后,父亲给我开方调理。最开始也没效果,又调方试。前前后后调了几次,开始感觉好些了,然后续方吃了十多剂,腹胀完全消失。这个事让我有两个认识:1、中医能治一些西医不能治的病。2、中药对证才有效,不对证一点效果没有。

这事过了后,我对中医有了一种好奇和好感,但还没有浓厚的兴趣想要自学。直到现在四十多岁了,身体真是对年龄不撒谎,各种问题一点点暴露出来,血压高、血脂高、尿酸高、脾胃不好、阴虚燥热。这些体质或慢性病西医能用药控制病情,但是难以根治。这时自学中医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我第一次尝试自己开方是在读了一本中医自学的书后,客观说这本书主要讲一点零星的基础和方剂,包括作者对中医的感受,我没学到什么东西。但那时觉得可以开点经方给自己调理下了。那时脾胃不好,容易腹泻,特别是到下午。当时我按经方“四君子汤”的配伍到药房抓了几副药,但嫌煎药麻烦,就泡水喝。吃了几副后没感觉到一点效果。现在想来,我是明显的脾气虚,不加补气的药,仅用“四君子汤”效果不理想,加上泡水药效出不来。之所以说脾气虚,是后来我看到关于黄芪的功效后,我觉得可以试一下,结果用上黄芪后,脾胃感觉有改善了,这让我高兴不已,虽然只是小小的一点进步。

这事之后我仔细思考中医的自学,好像死读理论不太适合我,一方面理论生涩难懂,另一方面经验积累不了。再三考虑后我决定在网上找讲中医的有声读物。但也走过弯路,第一个听的是讲中医养身的一个系列课,听了几个月,感觉好像能学点东西,但没什么干货,大多数时候老师讲的是一些药食同源的中药,我知道这样的效果是有限的,调理下身体可能,要治病还难。后来又找,包括《药性赋》讲解,学到了一些有用的。直到听到罗大伦老师讲的《聊聊张锡纯医案》我才开始了我的开挂学习模式,罗老师用简单易懂的描述讲解张锡纯的医案,同时也融合了他自己中医的临床经验,而张锡纯也是民国时的医学大师,中医界普遍认为张锡纯是近代以来最有名的临床家,开创了中西医汇通治疗的新篇章。

说实话,听《聊聊张锡纯医案》很多内容都听不懂,说到的药方也记不住,但一些治疗思路,医理我能听进去。也让我从学单味药到结合医理、医案阶段。这就像小学生学习,一方面要学生字,另一方面也要学造句和作文,不是你学完生字了才学作文。

再往后,我听一些临床医生的网上讲课,但都是免费的。我对中医学习最大的感受是学习成长不是哪一次学到了多高的知识,而是每一次都有一点收获,有一点新的认识,并且对中医这颗中华的瑰宝保持一颗敬畏和好奇心。所以这样的学习不仅是有收获,还是愉快的,特别是当所学知识能给自己治个感冒头痛,给自己简单调理身体后,真的是对古人的智慧称绝!

中医的学习是复杂和系统性的,对于自学爱好者来说最难的可能是临床经验难以获得,但感谢老祖宗,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医案。通过理论和医案结合学习,救死扶伤可能不敢说,但是三脚猫的功夫,帮助自己和家人应该是没问题。

最后给同样有中医自学想法的朋友一点建议:1、不管你今后水平有多高,如果没有执业资格是不能给别人治病的,否则可能面临法律风险。2、中医博大精深,有浅显的基础知识也有医理背后的奥妙,如果要给自己开方调理,请务必对中医有足够的学习和认识并在专业医生指导和建议下用药。这可不是为了免责的告知,这是中肯的建议。比如阴虚上火的体质,用清热滋阴的思路治疗没有错,但你如果不知道清热药久用伤正气的道理,时间长了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这篇文章作为我学习的一个记录与大家分享,也希望对想自学中医的朋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