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初对世界的认知就是非黑即白的,就像是在那样的年代里,在单一的戏剧影视中找到的答案:谁谁是好人,谁谁是坏蛋。一部戏剧看到最后,得出一个好与坏的结论,然后就再也不会去讨论其他。
但是在语文的课堂上,便不会让你轻易地过关。老师一定会把一篇课文掰得稀碎,然后让你去回答文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时的你便会对文章的作者有着些许的不满,想说什么简单点儿岂不更好,干什么绕来绕去的。于是我便对这样的作者有了很清晰的敌意。
当然也就不会对课文有着怎样亲密的好感。直到若干年的过去,直到自己的认知也发生了变换。比如自己对鲁迅的文章的认识和对它的态度的转变。那样隐晦而又..富有创新意义的答案,让我对它(他)有了更新的认知。再也不会陷在简单的困局之中。原来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答案。
你越来越能够,不被那样简单的迷局所困惑。你会越来越喜欢它的扑朔迷离,它的在笔尖之处流出的不易被人察觉出来的感伤……那些场景,让人悲伤得透不过气来,不是一句好和坏就能够说清楚的。你喜欢在类似的场景中让自己的心灵透出一股清明的气息,你理解了那许多的让人看不透的转换。原来转换都是在人不经意的时候,默默地发生的。
我们继承着自己那些天性之中的敏感,我们在文字和在文字筑成的戏剧之中,寻找着那些关于生命的缠绵和悲欢,不喜欢自己的喜欢被别人的偏颇而一锤定音。大千世界的复杂,我们不想再参与其中了,只想找到一个那样安静的一隅,在看似躲避的行进之中,我们消化着,消化着自己的,也只有自己才能够懂得的悲欢。
我们不再急于的去定义什么,只需知道我们自己喜欢的发型,想梳它一辈子,也许是最容易做到的。但是我们为什么没有做到呢?因为我们在走向胜利的扬长小路之中,我们不需自艾和自怜。原来转换就在你的底气和坚守之中。(20230909早6:1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