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心理学,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应该是这个东西太深奥了,我完全不懂。然而,这却又是一个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事情。因为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每个人,无论是哪个职业,哪个年龄段的人,甚至是孩童都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所以,面对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时,我们需要自我疗愈,或者寻求专业的疗愈。
偶然机会看到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起初是被这个有趣的书名吸引,开始读这本书后,发现内容也很有趣。此书出自英国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虽然是一本讲述心理咨询过程的书,但是完全没有传统心理学书籍的晦涩难懂与枯燥乏味。全程读完后,更是能够从中理解到很多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会主动的代入个人感受,去自省反思自己。
01 内容形象有趣
作者借助经典童话《柳林风声》的人物形象,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故事里的角色形象生动有趣,代入感强,即使没有任何心理学基础,也能从故事中看懂悟出相关心理学认知,并不自觉地身临其中,审视自身是否有过同样的感受与问题。在看这本书时,自己也是处于一段非常低迷,甚至有些抑郁的时期。所以,当初选择读这本书,一方面是因为被书名所吸引,还有一个想到重要的原因是自己想要寻求自救的初衷。结果,没有让自己失望,通过阅读这本书,在蛤蟆咨询的每个过程中,会认真审视自身问题,像蛤蟆一样寻找能够为自己解决问题的答案。
02 童年的影响非常巨大
对于每个人来说,童年的经历都非常强大,鲜活,塑造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去影响孩子长大后的性格。故事中,蛤蟆先生那些年所做的所有荒唐事(如果看过《柳林风声》这本童话故事,应该就会很清楚蛤蟆先生做过的那些荒唐事)以及后来的抑郁症,其实都源于童年的经历造就的性格因素。童年时期的蛤蟆,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非常严厉,吝啬慈爱与夸赞,甚至不允许妈妈对孩子表现出慈爱的行为,属于严厉挑剔型的父母。在这种情况下,蛤蟆就找到并依赖了顺从行为来适应父母的严厉挑剔型行为。以至于,在他长大后,依然习惯性的选择这种方式与社会相处,最终做出一些偏激荒唐的行为。书本里又一个假设场景值得我们也去设想一下。现在可以想象一下这个情景:你被两个仁慈的独裁者给俘虏了,他们完全掌控了你,同时,又对你倍加关心照顾。你会又什么的样的感受?以及什么样的行为表现?看到这个场景假设,忍不住会想到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模式。这个场景中的“你”不正是我们的孩子吗?而那两个仁慈的独裁者是否也正代表了我们家长自己呢?所以孩子的行为和性格,其实源于家长自身的选择与做法。
03 相信会变好的力量
在蛤蟆先生第一次咨询结束后,临出门前,蛤蟆先生问了苍鹭咨询师一句话“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蛤蟆先生回答了他一段有深意的话。话中的观点很喜欢。因为相信每个人有能力变好,才选择做这份工作。只要有相信会变好的力量,以及双方的共同努力,那么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当然,努力变好的过程,也必然是一个异常痛苦的过程,此时就需要一个强大的自己去客服那些痛苦,最终得到一个积极的结果。很欢喜的是,最后故事的结局,也正如开始咨询师的预见那样,是一个积极乐观的结果。
一本好书不一定是要能够为你解决当下的问题,如果可以为你提供预防问题的方法,或许是更赞的一个表现。当然,如果真的遇见问题也不可怕,可怕的是陷入自我放弃的绝境。不管处境多么的糟糕,要相信相信的力量,并且自己能够有求生的意识,便会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读完这本书,相信你会跟我有一样的感受,那就是:相信会变好,相信你有能力变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