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姓有,名叫若,字子有。他是孔子晚期的弟子,比孔子小33岁,但却是孔子最重要的弟子之一。根据《孟子》、《史记》的记载,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很怀念老师,而有若长得很像孔子,所以大家就推举他来扮演孔子,大家也像对待老师一样向他恭敬行礼。但是不久,弟子们先后提出两个问题,有若皆不能回答,就被赶下位来。孔子毕竟无法被替代的。
在整本《论语》里面,除了孔子,只有有若和曾参被尊称为“有子”和“曾子”。我们已经知道,子是对人的尊称,可以理解成是先生或者老师。那么,有若和曾参应该都和孔子一样教书育人,教授了很多弟子。而《论语》这本书可能主要就是由有子和曾子的学生们整理出来的。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其:这里就是指假设的一个人。
为人:就是一个人做人做事或者和别人交往时候的态度和特点;我们现在也经常会说一个人一个人为人好不好这样的话。
孝弟(tì):孝,指的是对父母孝敬,弟=悌(这里也是通假字)指的是弟弟对哥哥的尊重。古人特别重视孝道,孔子也特别推崇孝道,他认为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础。我们现在看看孝的本意:
金文的“孝”字,上面是一个老人,下面是一个起着拐杖作用的孩子,样子是孩子来搀扶和奉养老人。《说文解字》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就是好好的对待父母的人。孔子的要求是孝敬,要赡养老人还要给予尊重,不然就和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但是孝敬不等于孝顺,尊重不等于听话做乖宝宝就好,还要分辨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符合大义。关于孝,之后我们还会细讲,这里我们要先弄明白一点,就是孔子提倡的孝,和后来形成制度和规范的孝道不完全是一回事。如果你在24孝里读到很可怕的故事,要注意分辨很可能不是孔子的原意。
悌,指的是尊重兄长,也有兄弟友爱的意思。兄弟姐妹之间和睦友爱是家庭稳定的基础。
好,就是喜欢做……的事。
犯上,就是冒犯顶撞长辈或者上级。
鲜(xiǎn),这里读三声,是很少见的意思。
作乱:是指发动叛乱,暴乱。
未之有也,是一种古文的倒装写法,我们可以理解成“未有之也”,就是没有这样的事。
我们来看这第一句话:有子说,如果有一个人的为人,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却又喜欢跟上级顶撞,这种人是很少见的。如果不喜欢顶撞上级,却喜欢造反叛乱的,这种人从来都没有。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君子:本意是地位高贵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好的人。
务本:就是致力于做根本的事情。
本立而道生:根本确立下来,道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道是中国很重要观念,但是却很难解释,道的本意是人走的路,但是又被引申成万事万物的规则,终级的真理等等,我们以后来慢慢体会。
仁:字形是两个人在一起,引申成是人们相处原则,孔子说是爱人,是互助,友善,同情等等发自内心的美好的品德。
这一句意思就是:有高尚道德的人致力于做根本的事,根本做好了,“道”就产生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就“仁”这种品质的根本吧。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就是说话很巧妙动听,别人喜欢听什么就说什么。
令色:就是做出很讨人喜欢的脸色,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想要讨好别人而表现出来的样子。
巧言令色是一种假的状态,不是发自真心而做出讨好别人的样子,一定是想要得到什么,孔子是深恶痛绝的。所以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满脸堆着笑,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这种品德的。这句话里,孔子反对的不是好听话和带笑的脸,而是虚假和不真诚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