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写好这篇作业,我没有像前面的课程一样课后立刻来写作业2,我将原文看了几遍,将“写作中国”的招募看了几遍,还从小程序里走马观花读了好几篇没有列入在文章里的采访稿,看了家里两本非虚构写作书的相关章节才开始动笔。
1、僧侣作业:
喜欢的——喜欢这节课对别一种风格非虚构文章的鉴赏。每一次给自己装一滴水,装多了自己也就有了半桶水的样子,哈哈哈。可能前阵子自己也在十周内写了近十万字的非虚构文字,正在筹备出版独立出版物,通过那段时间的写作,对非虚构写作有了更多的了解。但这次是从采访稿里撰写的非虚构是对外的,我之前写的是关于自己的成长史,对内的,刚好让自己有了个比较。
喜欢小组的讨论及各组的解读,有时候聊天就是一种梳理,思想碰撞总能得到一些超出自己理解范围的角度及收获。喜欢小组讨论时我们各抒已见并得到接纳,喜欢陈煜老师分享的在线编辑讨论功能,我不用再狂草写记录了。本来小组推荐我做代表的,因为二宝刚好在那节骨眼来闹情绪,是王晚秋老师救了场代表小组回答了问题,特别的感谢,好温暖。其他小组的交流我特别喜欢史云波都的分析与总结,显得很专业。
谢谢吴启炎老师分享关于特立斯的写作访谈。在访谈里我看到这两段话,正是《北京零点后》里面使用的方法。
A、由点到面,互相牵引的方式,一章一节地让故事发展下去。
B、我可以看到场景如何转变,语言如何运用,句子如何流淌。修改的时候,我会感到茫然,我想要有另一种眼光。我想要它给我新鲜感,仿佛是别人写的一样
不喜欢的——有几分钟因为安抚神兽影响了听课效果有点不爽。另外在小组讨论的时候不知道算不算自己误导建议大家草草讨论了第一题之后就讨论后面的题了,导致第一题刚好是我们组回答,我们没有做到充分的准备。
惊讶的——是我问小组成员为什么推荐我做代表时,她们说“你气场好”,我从来没有发现自己具备这方面的优势,特别惊讶。感谢她们告诉我。
疑惑的——非虚构写作还有很多类型,为什么专门挑了这两种类型给我们鉴赏,如果我们面对指导孩子写作的话,我觉得采访用得上的机率并不高。
作业2:用今天这节课学到的方法,给整体写作提修改建议,并思考:如何引导孩子们提出好问题,搜集更多的素材?
为了写好这篇作业,我没有像前面的课程一样课后立刻来写作业2,我将原文看了几遍,将“写作中国”的招募看了几遍,还从小程序里走马观花读了好几篇没有列入在文章里的采访稿。
小程序里还有不少比选出来的还要好,不太明白为什么是这几篇选出来,也不明白在那篇关于小孩钓鱼的那篇里,有一句“父母参与度高的家庭,父母和孩子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脸。”前面的描述除了孩子是笑的,妈妈在看手机,外婆很茫然,感觉前后有点突兀。我读了几遍,都不太明白这句话是赞扬父母参与了呢?还是个人的感慨呢?
我看了好多篇,有关被采访人的当前环境、天气及衣着表情之类,被关注的不多,而这些都可能从侧面来对被采访人了解更多。
例如,昨天我开着电动车带小女儿(未满5周岁)去市场买菜,在一个红绿灯前我等了5秒钟。过了红绿灯之后,小女儿问我“妈妈,你有看到刚才那个阿姨吗?卖烤红薯的那个阿姨,我觉得她好可怜啊!”在一闪而过的时候我被烤红薯的味道吸引是掠过看了一下,但我真没的没有孩子有那么明显的感触,同时也惊讶她不但留意到了,还在心里有了想法。我问她:“为什么觉得她可怜?”她一连串地回答:“你看天那么冷,还下着小雨,她还要出来工作,多么辛苦啊。而且,没有人跟她买,如果她一直没有卖出去,她就没有钱,回去就会给老板骂。”我的断了一下,问:“如果她没有老板呢?她自己就是老板。”“如果她自己就是老板,没有卖出去,就没有钱啊,没有钱吃饭啊,不吃饭就饿死啊!”当回来经过时,她又刻意去观察了一下,说红薯上面有一个窟窿,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红薯被偷了。我告诉她那个窟窿是方便掏红薯的。她又好奇问我“她在跟谁说话?我看她身边没有人。”我当时也听到她在嘀咕了,用家乡话。我说:“她可能自己在自言自语。”女儿立刻掰着手指说:“自言自语四个字,也是成语吗?是什么意思?”最近遇到成语就会提醒她,所以她对成语有点敏感,认为四个字的都是成语,包括“爸爸妈妈”也是。我跟她说:“自言自语是成语。表示她在自己说话,自己回答。”
我提到这些,是因为女儿没有单纯观察那个阿姨,而是从“天气冷”,“下着雨”“周围没有人”这些外在因素结合起来在内心里评价“那个阿姨好可怜。”一些外在的环境可以引起读者对主人公的形象有更立体的联想。
如果是我,我可能会建议孩子提前几天列出采访的问题清单,清单可以自己想问的和咨询爸爸妈妈等不同年龄人的,这样对每一个年龄层的人关注的问题可能会在心里有数,因为每个人对幸福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像我家小女儿她说她最幸福的事就是可以乱七八糟吃零食而且不会生病(可能因为刚好那两天喝中药了),平时排第一的愿望那天排到了第二“第二幸福的事是妈妈每天都给我讲故事”。隔两天后自己再筛选一下问题,自己先一下更符合主题或者更能深入聊下去的问题,自己也在心里对想要问的问题有个小小的拓展。
因为现在的人警惕心那么强,各种各样的路人都有,有效延伸的问题才能吸引人家回答你,且让你不露声色的了解更多。如果真的像电视那个节目那样见面就问人家“你幸福吗?”人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或者答非所问,像图片所看到的“我姓曾”一样。
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让被采访人看到你的真诚和你真的对Ta感兴趣,让人家放下戒心,愿意跟你聊。
例如:采访那两个出现在酷潮店的老年人,我会以惊讶并带着笑容问:“我一直以为这是年轻人来的地方呢,您两位肯定很潮啊!”当被夸奖后,两位老年人会有点得意地主动地跟你聊起来。就可以将话题聊起来,将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在聊天里带出来。例如可以用很好奇的语气了解他们怎么会对这些感兴趣,他们可能就会顺便将自己目前家境和自己在家的兴趣爱好都会聊一下,因为都是相关的。当知道他们经历过那风雨十年,可以用敬佩的口吻去肯定他们的生活态度,然后可以问“那十年,你们肯定不容易啊,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你们走出来的呢?”我相信他们会对这些侃侃而谈,这个时候,我们认真地看着他们的眼睛去听就好了,关于记录,自己写下关键词,回头再整理,因为你在不停低头写的时候,他们讲的欲望会降低。
再例如采访那两个有纹身的人,当他们愿意聊之后,孩子可以大着胆子问问他们,为什么要纹身?我们都有点害怕纹身的人,但你们并不可怕。这样一来可以让那两个人忍不住想笑,二来他们很大机率会主动跟他聊为什么纹身,纹的是什么图案,甚至关于纹身时的感受。从他们纹身的感受去侧探他们对生活的幸福度。
这也许是我平时跟别人搭讪的习惯,不一定适合于采访,但很多人经我搭讪之后都很容易跟我聊起来。因为我关注到他们比较在意的点,他们会因为自己受到关注而产生了聊的欲望。那么多人,为什么采访Ta?是什么让我对Ta感兴趣。且在采访前你至少有一个短暂的观察,可以在你的观察下记住这个人的表情或者衣着,咨询等,这样在写的时候可以多一些关于这个人的侧面了解。
还有其他建议就是关于天气,日期等各方面去聊。
如果国庆是假期,可以聊聊他们怎么不出去走走之类,这些就能顺着经济或者疫情或者工作等聊下去。
如果天气冷,在假期还不得不出门,可以聊聊天气,可以了解他从哪里来要去哪里?这些都可以辅助了解那个人的幸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