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2日 星期五 晴 大年初一
家里有个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就有了许多烦恼,吃穿住行等方方面面都得考虑,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学习。我们家长在新年的第一天最盼望的除了孩子身体健康,就是期望孩子们高考大捷、金榜题名。在北京过大年最美妙的地方就是可以在正月初一这个特别的日子里逛一逛孔庙,拜一拜先贤,为孩子祈福。
大清早就在网上预订了孔庙的门票。接着从家出发骑自行车50分钟就到了国子监街。街上排着长长的队伍,都是准备到庙里去拜祭“万世师表”的孔子,他不愧为一代教育家,两千多年之后人们仍然在纪念他,仍然在受他的思想教化。中国古代的教育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这与他和学生们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
这条街上“左庙右学”的“学”就是国子监,它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与之相邻的“庙”就是孔庙,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历经4年建成建成,有700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其实古时候孔庙与学校都是建在一处的,所以,讲起来孔庙和国子监是两个地方,实际上是一处。
现如今,孔庙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都能见到,林林总总不计其数。而北京的孔庙是皇家级的庙宇,是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学庙。虽然只供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牌位,且不烧香,由于地处雍和宫附近,且紧邻国子监,来孔庙朝拜者众多。
尤其是望子成龙的家长虔诚的期盼孔圣人保佑其子孙学业有成,其次年轻人也不少,希望孔圣人保佑其事业有成,还有就是大家都期盼的希望孔圣人保佑全家幸福健康。大年初一来到这里看到了许多孩子和家长,看来教育是一个家庭里最重大的事情。
孔子穷尽一生,试图建立一个"人人知礼义廉耻的大同世界",却生逢乱世,礼崩乐坏,最终一腔热血只落得一声叹息。孔子一生未受当权者重用,反而在乱世中如丧家之犬,四处奔波,惶惶不可终日,一辈子带着学生在各诸侯国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却出师未捷身先死,壮志未酬,生前充满坎坷和遗憾,然而死后却备受推崇,被后人尊为先贤、大成至圣文宣王,已超凡入圣,地位之高,已经让人忘记他曾经也只是一位郁郁不得志、以悲剧收场的理想主义者。
孔子在其晚年写了一部《春秋》,维护封建皇权统治,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各朝各代统治者极力推崇,大肆宣扬,利用这所谓的“圣人之道”为己服务。进入孔庙的大成殿等建筑中,都可见统治者对孔子评价、定位的匾额。正因为统治者极力推行,孔子开创的儒学就成为学校教育的必修内容。
走进孔庙,其实是走进了中国2500年的历史,原本虚无缥缈的历史书上的文字,不由得实在起来。一座座雕梁飞檐的建筑中,一块块匾额和碑文中,一件件乐器文物中藏着多少历史的风云际会。今日阳光正好,整个孔庙非常静谧,庙宇内古柏苍苍,形态各异,流水的游人,铁打的树。700年时间里,这些古树几经风雨,几度枯荣,唯有它们,见证了沧桑的悠悠岁月,记录了如梭的匆匆脚步。
有棵元代古柏,树干中心空、粉尘堆积,飞鸟衔着桑椹于树上飞着,不小心让桑椹落入柏的空心中,又长出了桑树,因此叫“柏上桑”,真是园中的奇景。在大成门前有棵触奸柏,挺有灵性的,相传为元代国子监祭酒(校长)许衡所植,至今已700多年。明代奸相严嵩代皇帝祭孔,经过此树下狂风骤起,吹动树枝掀掉了他的鸟纱帽。后人说此树有灵性,可辨忠奸,就称它为“触奸柏”。
院子里有一口井,当年水浅而甘冽,相传文人如能饮一杯井中“圣水”就能文思如泉涌,以井水磨墨可使笔下生花,清乾隆皇帝赐名“砚水湖”。现在已经没有水了,就是一口枯井而已。
当然整个孔庙的中心就在于大成殿,其建筑美而端庄。对称的结构,直来直去的线条,没有无繁琐的构建,却成就了大美无言的静美。殿内陈设的乐器,基本按古籍所记载的“八音”的规格制成。殿内还陈列了大量的祭器,按祭天的规格摆放。站在大圣人孔子的牌位前,回想他颠沛流离的一生,和他去世后的两千多年受到的殊荣和尊崇,油然而生一股敬意。
来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科举制度,它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创举之一,所谓科举就是通过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度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在当时的社会体制下,这是底层老百姓唯一改变命运的途径,是唯一拥有的鲤鱼跳龙门的机会,是社会阶层流动的唯一公平的方式。这对于维持封建社会的稳定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而进士题名是科举制度的产物为了表彰登科进士、激励后人、招揽人才将每科高中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题刻在石碑上,这就是进士题名。在孔庙前院东西两侧我看到了巨大的一块块石碑林立在那里,这就是著名的进士提名碑,这上面记载了元、明、清三代五万多名进士的名字和籍贯。其中有明朝政治家张居正、“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心学”创始人王守仁、还有清朝的刘墉、纪晓岚的名字都刻在这些石碑上面。
能上孔庙进士题名碑在当时无疑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是许多读书人终其一生梦寐以求的功名。这个碑林也是古都北京独具的人文景观,是元、明、清三代科举考试制度最真实的历史见证,是对于古代读书人最高的褒奖,让所有读书人有了奋斗目标和动力。这也是古代统治者笼络人才、实现从思想上、文化上对社会各阶层的控制。
除了这个碑林,更让人震撼的是乾隆皇帝命书法家花了十二年时间书写的十三经碑林,里面一块块高高耸立的石碑让人对古时的经书和文字有了一种非常直观的感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字、每本经书都蕴藏着无穷的宝藏。
这里面也有皇帝亲笔书写的经书,其中书法中的最高成就当属康熙皇帝用行书写的“大学”。它为四书之一,出自《礼记》,传为曾子所作,是儒家政治哲学的经典论著,讲述了从修身齐家开始,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康熙御书大学碑书法功力深厚,气势磅礴,苍劲有力。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些朗朗上口的语句传达着中华文明中的智慧。
孔子做过春风化雨的教育家、精神领袖,也曾颠沛流离在各诸侯国讲学,宣扬自己创立的儒学。虽然他深知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没有他的理想开花结果的土壤,明知其不可而为之,踽踽独行,为中华文明注入了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