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雨彐
机缘巧合认识的一个很重要的人,他推荐给我的这本书。
《穆斯林的葬礼》整本书描写了一个穆斯林家庭,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之间的爱恨纠葛。
主要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爱”,韩子奇对玉的爱,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爱,韩新月与楚雁潮的爱,陈淑彦对韩天星的爱,荣桂芳和韩天星的爱,奥利佛对梁冰玉的爱......
书中相关人物及关系:
第一代:梁玉清(韩子奇的师傅及女婿)、蒲绶昌(一个有远见,有学识的奸商)、吐罗耶定(虔诚的穆斯林教徒,一位智者)。
第二代:韩子奇(奇珍斋老板,故事的主要人物)、梁君璧(韩子奇的妻子)、梁冰玉(梁君璧的妹妹,也是韩子奇爱的人,韩新月的亲生母亲)、姑妈(战火中丧夫丧子的穆斯林回回,很疼爱新月)、沙蒙·哼特(英国人,玉器爱好者)
第三代:韩新月(韩子奇与梁冰玉之女)、楚雁潮(北大班主任)、奥利佛(喜欢梁冰玉,沙蒙·哼特的儿子)、郑晓京,罗秀竹,谢秋思等(韩新月大学同学)、韩天星(韩子奇与梁君璧之子)、荣桂芳(与韩天星相爱,没有在一起)、陈淑彥(韩新月高中好友,韩天星妻子,两人有青萍、结绿一儿一女)
内容方面按时间顺序的顺序却也不是顺序,倒叙却也不是倒叙。而是将故事从中间分开,围绕“玉”与“月”两条主线穿插来讲的。
“玉”是从穆斯林家庭梁亦清的琢玉手艺及其相关人事,从梁亦清与韩子奇的相遇,学艺,到梁亦清有着高超的琢玉手艺,却没有经商的头脑,最终被奸商蒲绶昌陷害,并且趁虚而入,韩子奇完成师傅遗愿,忍辱负重最终不断进步。娶了师傅的大女儿梁君璧后,凭借自身努力赢得“玉王”称号。
“月”是韩子奇与梁冰玉的女儿韩新月,从韩新月考上北京大学开始讲。刻画了一个努力上进,温柔美好,不服输的坚强小姑娘形象,从新月上大学到心脏病救治无果后去世,两大主线才进行了融合,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的透彻感。
“玉王”韩子奇不断的收藏各种珍贵玉器,家庭生活还算富裕,但是不久后抗日战争就爆发了,韩子奇在办完为期三天的玉展后,为了玉器,韩子奇带着自己收藏的玉器随沙蒙·哼特去英国逃难,妻子梁君璧因为民族观念等不同意离开,而妹妹梁冰玉因为政治上暴乱等一些原因使得感情受创,偷偷跟随韩子奇上火车去伦敦。
到伦敦之后,沙蒙·哼特的儿子奥利佛渐渐喜欢上了梁冰玉,可是没等到梁冰玉的明确答复,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蔓延到英国伦敦,奥利佛也在圣诞节前夜丧失了生命。韩子奇与妹妹在蒙·哼特家的地下室度过。而这两个人却在这样的环境中竟然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并有了自己的女儿韩新月。
韩子奇最终带着新月回到了韩太太的身边,最终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儿子韩天星在印刷厂工作,但从韩太太对新月的态度就注定,看似美满的家庭埋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
韩新月考上大学后,父亲的一次意外使家人发现她有心脏病。母亲的态度,父母的关系压得新月喘不过气。但新月遇见了自己的班主任楚雁潮,两个人惺惺相惜,志趣相投,好似找到自己的那束光,新月生病住院,楚老师的照顾与鼓励,带给她的希望,使得新月一次次与病魔顽强的抗争着。最后却是养育她多年的母亲亲手毁了她的希望,准确的讲,应该是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回回决不允许和汉人结婚。而新月临走前也在盼望着能在见楚老师一眼。
最终的文化大革命,韩子奇家中的玉器被抄走,宅子大部分被他人占有,他自己遭到批斗。两条主线交融到一起,但梁玉冰最终却没能见到亲生女儿一面,一切好像在父母那一代,急匆匆的遇见,急匆匆的发生,急匆匆的结束,却在子女这一代刚刚好的痛苦着,刚刚好的错过,刚刚好的失去......
看书时因为一些原因觉得梁冰玉敢爱敢恨,等如今静下心来回忆这本书的内容时,却看到她的自私,明知是姐姐的丈夫却还是在一起了,明明是自己破坏了姐姐的家庭,却拿爱情当做挡箭牌,她说姐姐不知他乡之苦,却没能换位思考,自己在国外有姐夫照顾,有亨特先生一家的照拂,而姐姐呢?一个人带着天星,和姑妈是怎么熬过战争不断的那几年?
而韩子奇既然不爱梁君璧,又为什么要娶她,为了回报师傅?那有很多方法的,不止“以身相许”这一条。既然娶了,又为什么娶祸害自己的妹妹,他对妹妹的欣赏与爱最终却毁了她,她原本是可以更好的吧。将新月留在身边,为什么不去调节韩太太对新月的偏见,不管怎样孩子总没有错。作为丈夫,作为父亲,总觉着自己在委屈求全,却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没有解决,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
我在想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韩子奇会不会与韩太太平平静静的生活,而梁冰玉也会与奥利佛在一起吧,书中的一些细节刻画,也透漏了梁冰玉在慢慢接受奥利佛。这样的话,应该也没有新月了吧。如果没有韩太太的阻挠,韩天星会不会跟荣桂芳在一起?而不是现在的陈淑彦。如果没有什么宗教信仰,韩新月会不会为爱战胜病魔?会不会跟楚雁潮在一起?从事他们喜欢的翻译工作?
可怎么会那么刚刚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