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鲜肉最近成了被群嘲的对象。被行内知名演员、编剧、导演炮轰耍大牌、无演技等等。甚至有著名编剧在“卧底”横店后,得出“98%的小鲜肉都不敬业”的结论。但是,小鲜肉究竟是谁?有谁能给小鲜肉一个具体明确的定义?年轻、帅气、受众群体大、片酬高的就是“小鲜肉”吗?自此恐怕没有一个当红演员还愿意承认自己是小鲜肉。大家在这种时候都极力甩锅,表明自己是真·实力派,是披着鲜肉外衣的真演员。
▲1
各位发现没?没有任何一位明星因为疑似被骂小鲜肉掉粉。粉团们倒是一致团结,齐心维护自家爱豆的形象,甚至不惜祸水东引。为什么?
第一,群嘲是流弹,不是迫击炮。
虽然狠狠地批评着小鲜肉,但是没有人敢给出稍微具体一点的信息。这样很有可能不仅不能打击目标,还会造成误伤。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很尴尬的事情叫你以为我知道却不知道我不知道。当然,还有一种更尴尬的事情,叫作我知道但我装作不知道。
第二,没有动摇粉丝基础?
作为一个普通的观影者。我想说,我关注哪个明星从来不是因为他特别敬业。因为我只在乎自己的观影体验,有好的剧就赏好的剧,有好的台词就记好的台词,有好的角色就多看几眼好的角色(画外音:真的只是多看几眼?)。我没有闲情逸致,在观影后去搜电影花絮、拍摄记录,然后给每位角色背后的演员排一下敬业值。一道菜好吃,我非得去管厨师是一心一意炒这道菜,还是同时炒几个菜吗?他是跨厨房炒菜,还是跨行业炒菜,跟我有关系吗?
第三,没有净化平台土壤
中国人口基数大, 素质不均,品味不均。曾经有海外明星坦承,缺钱了,就会来中国(ta的内心os:此处人傻、钱多,我不来四不四撒。)一部剧只要不是烂到人鬼共愤的地步,一个角色只要不是单薄到一张A4纸的地步,一首歌只要不是烂到五音不全的地步,只要平台足够大,观看基数足够大,就会有人追捧。
管你是萝卜大白菜,还是罂粟食人花,只要你流通于市场了,只要你有购买平台了,就会有人爱,就会有人买。
指望市场自行优胜劣汰,未免太过理想主义,只有遏制平台上的乱象丛生,提升作品输出的质量门槛,才能避免观众品味也流于恶俗,让粉丝经济不至于变成黑暗料理。
▲2
所以光过嘴瘾,痛骂“小鲜肉”,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理性地想,其实这还有可能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刻板印象,伤害优良品种。
为什么?举个例子,当你泼脏水在一块抹布上,和一块白布上,究竟污染的是抹布,还是白布?
刻板印象是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人或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是人际交往间产生偏见的主要原因。研究表示:某个特定群体中的成员所感受到的刻板威胁会削弱其在相应任务中的表现。心理学家认为这是由于个体在感知到来自刻板印象的威胁后,会有意或无意地压抑与刻板印象相关联的想法,以便能够专注于复杂的测验中, 然而这个压抑想法的过程消耗了大量的认知资源。借用《圣经》里的典故,当田里同时生长着麦子和稗子的时候,贸然拔稗子有可能把还没成熟的麦子也带出来。
▲3
最近有人造谣中伤,说某知名演员在拍剧的时候爱用替身,不敬业。其实也不算造谣,但问题是替身替的是踢足球的专业戏啊。可很多时候,人们记得的是造谣本身,而不是澄清后的真相。
刻板印象能伤害的从来不是两面三刀的人,从来伤害的,都是无辜却不受待见的人。那些耍大牌、没演技的“小鲜肉”,他们立足的根本从来就不是演技和人品啊,所以就算被喷,他们还是有粉丝,还是有流量,还是有市场。倒是那些不太懂讨好粉丝和品牌商,愿意花时间钻研演技,勤勤恳恳演戏,踏踏实实做人的“小鲜肉”,因为颜值和年龄这种客观因素被归为“小鲜肉”一类,却要在这泥石流的刻板印象下独善其身,何其艰难。就算有人扮演清道夫的角色,说:98%的小鲜肉都不敬业。我也会笑着说:哈哈,我不在乎。我只在乎被我不带偏见去了解的人。
▲4
我不追星,我只是关注了一位明星,从年龄、颜值、人气上看,他应该算是“当红小鲜肉”吧。但我既没有因为他曾作为小鲜肉被万人捧而迷恋他,也不会因为他现在作为小鲜肉被万人嘲而轻看他。他是独立有特点的个体,正如我们每个普通人。生活在一个刻板印象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时代,不是他的错,但值得我们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