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上午7:55分,班主任发来一条长信息,大意是:孩子上周咬了隔壁班一位女生,家长要求见我。
咯噔一下心情之后,回复了一句:好的,D老师。
上午处理完工作之后,回到家近一点了,我没有胃口吃饭,打开老师微博搜索:打人,二字。搜索到一篇“心心打人记”,老师用长达7000字的文章回复一位渡渡关于“和而不同”的教育理念。我一口气看完,在着急三点半要去接孩子、见老师和家长的过程中,吸收到了却极少,但有句话深深印在我的心间:【我的孩子,每一个都长着像我一样的一对眼睛。当我们瞪起眼睛,我知道那种力量】。我的儿子身上有着一种“怒”的力量,而这种“怒”我该如何好好利用转化呢?这是给我的考验。
我放下手机,开始思考我为何焦虑?我焦虑的原因不在外部,在于内部,外界的沟通我已经从害怕面对转为平和面对,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这样的事发生之后我应该如何面对,对我来说,这是一个跨越。内部原因是我似乎无法就类似这样的事件和儿子达到比较好的沟通状态。现如今,我明显感觉到我的自我成长是跟不上儿子的成长速度的。在春天万物生发的季节里,我感受到了他那步步紧逼的成长步伐,呈现“疯狂野蛮”的生长状态,而我似乎被吓到了。
三点半,我准时到了校门口,班主任带着儿子到校门口和我碰头,在对方家长还没有到之前,班主任和他进行了一段简短的对话,儿子似乎没有听,用身体的不断扭动表示他知道了。为了缓解班主任的尴尬,我半蹲下来看着他,希望他能对班主任的言语有所反应。而我深知,这样的对话,他已经听够够了。这时候,我看到了被咬的女生,我过去看了她被咬的地方,牵着他的双手,半蹲下来悄悄说:“阿姨很抱歉周五的时候,LZM咬了你一口,我回去会和他好好聊一下,他不应该这么做。”女生很大方表示如果LZM道歉,她会原谅他。我真心欣慰这是个很有度量的孩子啊。因为隔了2天了,被咬的地方呈现浅浅的灰色,我知道儿子在亢奋的情况下,会使出多大的力气,那种时刻,他本能的应激反应会使他忽略掉周边的一切,他的保护欲在此刻全部消失了。
在与对方家长沟通谈话的整个过程,儿子都在用交错编织的眼神和扭动摇晃的肢体动作表达着他的不安和自尊心。整件事处理的过程中,我认为我是站在中立的位置,没有对儿子做出我要教训你的姿态。但是,在半途的时候,他推开了我,只留下班主任在他身边,我的一位男性朋友听说了我的描述之后告诉我:“他推开你,是不想让你看到他有点“狼狈”,有点听话的样子。因为他在你面前是一直可以很任性的。他有点尴尬,是自尊心。”
和老师家长分开之后,我和儿子说,妈妈需要对这几天的事情做一个消化,我们明天再谈这个事情。我当下表态了我的立场,对他说,我不想对你说一些道理,我想和你组成一个Team ,和你一起升级打怪。儿子没有特别的反应,就这样,我收拾好心情,和以往一样回家了。
周二是无作业日,我们在上午的时候约定好晚上谈一下这几天的几件事情。
一、上周五在学校边上小平台玩耍的时候,你咬了隔壁班一位女生的手臂;
妈妈问你是在什么原因下咬了对方的时候,你笑嘻嘻地说你就是故意的时候,我上火了,拍了一下你的嘴巴,你当时立刻低下头,委屈地想哭。我问你这种感受好吗?你摇着头边哭边说,你就不能好好说话吗?我说,妈妈的这种方法的确很不好,你现在所有的难受和委屈,就是当对方莫名其妙被你咬一口或者打到时候的心情,对方也会和你一样很难过,很委屈的。何况咬下去的时候如果力气很大是很疼很疼的。你回答说,可是我很轻的啊!我说,每个人感知痛的等级和你认为你很轻的力气都是不对等的。你被人咬过吗?你摇头,我说,除了疼以外,心里还很难过的。你可以理解吗?你点了点头,我抱了抱你,为我刚才的突击一打表达内心的歉意。妈妈知道你这次这个咬人是因为玩耍过程中,过于亢奋导致在对打的过程中,没有控制住咬了对方。但是我的孩子啊,当我们开始有社会性之后,每个人都需要具备一根自控线,包括人与人之间,是需要有一条无形的边界线去维护的。愿妈妈能在生活中,慢慢教会你“边界感”的界定和把握。
二、徒步的时候,罗拉和朵拉合起来对着你喊:“小屁孩”的时候,你很不开心,你用拉掉她们的帽子表示反击。也因为爸爸在阻止的时候拍了你,你用生气来反抗,还咬了爸爸一口。
“你不喜欢他们喊你小屁孩,是吗?”“不喜欢”“那后面妈妈用小屁孩1号,2号这样的方式,有让你舒服一些吗?”“没有。”“那你是不是可以说,你们比我还小,如果我是小屁孩,那你们不就是小小屁孩了么?”“这个也不好。”“那你觉得怎么样你就不会不舒服了呢?”“她们不要叫我小屁孩就可以了啊!”“可是如果她们不肯呢?”“那我就大方一点,去旁边做几个深呼吸”说完,他做起了深呼吸的动作,接着他说到了为什么和爸爸对打之后咬了爸爸。我的孩子在面对代谢不了的压力的时候,就会用上最直接最本能的反应去攻击对方。
“爸爸打我,因为朵拉和罗拉一直在叫我小屁孩,我不开心所以去拉她们的帽子,但是我没有要扔掉帽子,爸爸什么都不说就拍我肩膀,不是很重也不是很轻,我很生气就咬了爸爸。”顺势起身和我做了爸爸当时拍他的动作,“哦,爸爸没有理解你就拍你,所以你很生气,很愤怒,是吗?”“是的。”“那咬人还是你不对了,不管前因是什么,你咬人了就是你不对了,非常不对。下次我们换个其他方式代替咬人的方式,可以吗?”这时候的你因为刚才我的突击一打,远离我有一个手臂长的距离了。你看着我不发言,我再问你的时候,你反问我:“你不是说要帮助我一起想办法嘛?”我接着说:“那如果实在不能控制住,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在原地连续跳,或者大喊几声都可以的,但是一定不能用攻击对方的方式,这很不好。”你看这我点点头,我想你似乎接受到了一点我要传达的意思了,我也不着急要你马上能接受我的一些提议。
“儿子,妈妈今天从渡渡鸟老师那里看到一篇文章是讲心心打人记与和而不同,妈妈想讲给你听好吗?”“妈妈,什么是和而不同?”“我选一些片段念给你听。”之后,我读了心心为什么打人,以及老师和心心开始的一些对话,接着和儿子念了老师关于“成吉思汗和释迦佛尼之间不同的故事”,儿子似乎似懂非懂,说:“和,是要拥抱自己的生气,愤怒,抱抱它们。”“是的,用和的力量抱抱它们,然后告诉自己不要因为不开心而用动手的方式去攻击对方。”我顺势补充了一句。儿子点点头,做了个抱抱空气的动作。
今晚的对话,也许儿子的理解层面还是比较低,但是“和”的种子已经种下了,慢慢在与他渗透“不同”的概念。成长,需要不疾不徐。
我亲爱的孩子,妈妈相信你及你碰到的人和事,都能做到善待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