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阅读原文
《简单的逻辑学》,143~144页
我们讨论过几种目的是使我们遗漏真正论点的谬误形式,它们通常以转移我们对目前事物注意力的方式发挥作用。正如我们在对人不对事谬误中所看到的,通过提供与论证毫无关系的爆炸情感信息来攻击对手。混淆视听提供了这种策略的另一种样本。它是故意提出一些无关的情感信息来分散对方的注意力。这种谬误有两个特点:(1)它直接诉诸情感,而不是推理;(2)它所提供的信息与所要进行的论证毫不相关。
路易斯和劳伦斯都是化学家,他们正因为是否应该将一种新型化肥投向市场的问题在公司的一个部门内争论,而最近这个部门的员工加薪已被管理层内部否决。路易斯,新型化肥的开发者,强烈主张这种产品应该尽快投向市场。事实上,看起来反方劳伦斯将取得胜利。绝望中,他宣布了最近拒绝加薪的消息。结果,混乱出现了,辩论立刻终止。在此,加薪被拒这个消息无疑是用来混淆视听的。
I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
混淆视听百度解释是用假象或谎言或其他事让旁人分辨不清是非。它通过故意转移我们对目前事物注意力的方式发挥作用。提供与论证毫无关系的爆炸情感信息来攻击对手。
这种谬误有两个特点:(1)它直接诉诸情感,而不是推理;(2)它所提供的信息与所要进行的论证毫不相关。
举个栗子
妈妈: 快点把作业拿出来做!
孩子: (磨蹭地拿出作业)反正今天作业又不多。
妈妈: 作业不多你就不做了?早点做完可以去玩了呀!
孩子: ...对了,上次你答应帮我买的玩具到了么?
妈妈(黑线): 呀,忘了买!
赶紧拿出手机开始挑选,盯着孩子作业放一边了。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几年前,有张清华特奖学霸(马冬晗)的计划表在网上引发关注,让我很是敬佩。马童鞋把一天24小时分为了13块,每个时间块都有对应的明确任务。
当时我正在考研的路上,看到这个方法,深以为然,自然也去模仿,计划定的事无巨细,实施起来却发现很难,有很多变数,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终导致整个计划恍若白定。
后来才知道,马学霸的这个表根本不是计划表,而是记录表,两字之差,谬之千里,这样就好理解了,每天的学习和完成的任务记录下来,只要做到忠实的记录就可以,有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的影子。
原先发帖的人为了获得大家的关注故意po出这张表,告诉大家是计划表混淆视听,达到文章要的效果。
A2以后我怎么应用
儿子的暑假这周末开始,我们一起商议了准备每天读1篇英文故事读满21天,目前的动力是读给堂妹听,已经在荔枝上坚持了3天了,我了解他的性格,过一段时间就会找一些理由或者拖延时间来混淆我的,所以这次我会,不感情用事,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被他找出的各种理由和事情转移注意力,中断讲故事的行为,反正每天就1篇,前后准备加读故事大概10分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