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圈圈
恢复晨读,神清气爽。今晨比较狠了,直接读了三个小时书,换了两个点,也算一气呵成。好多信息密集地冲到脑子里来,久违的爽感。一本专业杂志,读完。
这段时间将时间花在看小说和刷手机上。小说也没有专心看完,小视频总是零零碎碎,以至于越来越散漫。没有系统支撑的大脑,也是不坚定,不清晰,不畅达的,总是一团乱。
把手机丢到一边,只要不用手机看时间,不用手机查资料,不用管那些即时反馈的数据,什么都不用管,安安静静地把手头的书读完就对了。这世上本没有那么多必须的事,我们做一件事承受不了总是被打断,我们不一定非得毛毛躁躁地产出那些碎片。有时慌里慌张地打卡竟忘记做这件事本身的目的。
回想两年前来简书写字,当时的初心是记录、沉淀,练习——进而提升文笔。如今总想节省时间,用最快的时间写最多的字,完成一本一本乱七八糟的作品。细想来,写的过程该是快乐,取悦自己,真正沉浸下来,才有“做”的愉悦;慢下来,写的符号才有再读的意义和价值。何必那么急迫地一味想完成?
语言是需要思考之后再呈现的。只图手快,指尖飞舞打出的汉字符号再多,尽是疯言疯语,或全是注水废话,又有什么意思?制造这么多文字垃圾,不说浪费别人的点击时间,就连自己也不忍回读。
所以想来,这样的碎碎念不知有没有必要再更新下去。写碎碎念成了放任自己的思维涣散,放任自己长吁短叹,成了自由自在的发呆时间。自己的情绪,还是少关注为妙。写一个动作,描一样物件,记点读后感,或是述一小段场景都比这样写碎碎念强。
比如,昨天中午出门经过一家卖专业课桌椅的店,竟意外花小两千买下一张粉红的可伸缩调节高度的学习椅。一个小时后,椅子送到家里,便换掉了过去的椅子,调好高度试了试。今晨读书用了那把新椅子,坐了一个多小时,发觉好看是好看,若是再大一号显然更加舒适。不过也好,算是拓展了阅读的空间了。
再望眼看自己的书架,好久没有添置新书了。都是只看过一遍的新书,有些还是可以重读的。但时间总是安排不过来。久点不拆封新书,又会感觉头脑缺乏刺激。思维一开始减速,能量渐渐减弱,像离弦太久的箭,或是驶出太远的车,确实需要加油充电了。
还好,今天读完了一本。下午再加油吧。看太厚进度太慢的书容易产生疲倦之感,不换新还会无聊、焦虑。终究是涵养不够的体现。
今天看篇小散文勾起我对集市生活的描写欲望了。对,准备用在将写的小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