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子女发生争吵的案例,帮助大家解决家庭矛盾。
起源
“我不去,妈妈,就是不想去!”个性独立的女儿抗议说,“凭什么要我参加你朋友的无聊聚会?”
女儿玛雅对我给她下午安排的活动毫无兴趣,但我依然想让她陪我去。我还给她讲道理说,参加这样的聚会“是为她好”。
她转身走进自己的房间,砰地关上了房门。这种反应夹杂着倔强、坚持、任性,只有十来岁的孩子会这样做。
我站在原地,惊讶得合不上嘴。一方面我不得不欣赏她的坚定,是我把她培养成了一个独立的女孩,
而另一方面,我却为她如此对我说话而生气。“她应该时不时地听我的话。”我听见脑海里的一个声音说道。
发展
你也许会猜在这场斗争中,哪一方赢得了胜利,但在得出结论之前,我便愤愤地冲进她的房间,高声宣告:“不许用这种语气跟我说话。你必须尊重我。你得马上道歉,并参加聚会。”
说完,我转过身,正如她刚才对我的那样,夺门而出并把房门大力甩在身后。
“哈!”我骄傲地告诉自己:“这会让她知道!我们家可不能教出这样一个不懂得尊重人的坏孩子,我叫她干什么,她就得干什么。”
这已经不是最近我跟女儿的第一次斗嘴了。她12岁以后,开始发现自己正在经历着难以理解的情绪大爆发。
而像大部分女儿正处于这个时期的母亲一样,我总是陷入自己的情绪狂潮,忘记以一种平和关爱的方式来跟她交流,而这种方式正是青春前期的孩子们所需要的。
解决方式
引起这一次口角的原因明显在我而不在玛雅。那天晚些时候,我冷静了下来,以一个紧紧的拥抱终结了这场不愉快。
当我们回顾彼此是如何激怒对方的时,我怀着歉意坦白:“作为你的妈妈和一个成年人,我本该更加成熟,而不是用这样的方式逼迫你。”
意想不到的是,女儿恳切地望着我的双眼,说:“妈妈,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不该在争论中如此无理,我也应该更加成熟,我已经12岁了!”
让我羞于承认的是,我内心的某个部分确实因为知道她同样感觉不快而感到释怀,甚至是窃喜——失控的不只我一个,她也有责任。
从那时开始,我深切地觉悟到自己有着怎样矛盾的两面性——一面与玛雅的内心力量紧密联系着,另一面却以盲目无理的方式对待她,使她反感,让我们的关系疏远。
我意识到,其中一面是我的真实感受,而另一面则是我非理性的一面——我通常把它称为“自我”。
自我的特点
一旦我察觉到脑海里“玛雅应该听我的”这个声音并非来自真正的自己,而是来源于我的“自我”,我便不再听命于它。“我已经受够了你的使唤了,”我低声自语。
如果我忠实于自己,忠实于真我,作为一个充满关爱的家长,我永远都不会强迫我的女儿去参加这样一场她根本不愿意去的聚会。这样的强迫完全是出于自私和对女儿的控制欲。
经过了这些年,我已经渐渐明白了我的“自我”——它只是一种习惯性的生活应激反应。它由情绪掌控,当我们觉察到它的存在时,便可以驯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