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0
无法做出选择的两个原因:1、只认为一个完美的理想化的选择才是选择;2、不愿承担责任
改变的本质:是用一个新经验替换旧的经验,做出改变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自省
期待的好处:抽象的,发生在未来
经验的好处:具体的,发生在过去或者当下;经验的好处可以提供正强化和负强化 然后会控制你的行为
明明生活已经有了改变,我们却坚持它还是原来那样,用我们熟悉的原来的应对方式,牢牢地抓着它不放。慢慢地,我们所害怕的事,就真的发生。
思考:以不变应万变 这句话本身对于 改变 来说就很消极。。是否又能避免结果的发生或者带来好结果。。
2020.12.14
如果我们觉得一件事情很重要,就要自己去争取,而不是在背后抱怨。哪怕时间很紧张,我们也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只有自己认真对待自己的东西,别人才会认真对待。在背后抱怨,等于把责任推卸给了别人。
心理免疫系统的目标是用行为来标识的。
心理免疫的X光片:
1、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
2、与目标相反的行为
3、潜在的好处
4、内心重大假设
改变的四个原则:检验人生的假设、小步子原则、培养“环境场”、情感触动
一、检验人生的假设
1、检验人生的假设
跟目标相反的行为,能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如果做不一样的行为,能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为什么阻碍改变的行为带来的好处是必需的?如果没有这些好处,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
2、验证人生的假设
改变的本质:是通过做不一样的事获得新经验。新经验是指,当新行为让我们内心隐含的假设松动以后,所产生的新领悟。
二、小步子原则
核心:专注在当下能做的事情上,至于这个事情能不能带来想要的结果,这不是你能控制的,因此,也不需要你去关注。
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在往前看和往回看时,看到的东西经常不一样。往前看,会看到困难;往后看,会看到方法和路径。
努力控制你所能控制的事情,并接纳你不能控制的事情。
如果你需要有最终成功的承诺,才能去做一件事,那你已经陷入让自己无法行动和改变的思维模式。没有什么人活着什么方法能够给你这样的承诺,除了骗子和传销组织。
三、培养环境场
所谓场,就是我们心中关于空间功能的假设。
四、情感触动
改变需要情感的触动。如果没有情感认同,就不会有改变发生。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对自己提高要求,而在于高要求的背后,究竟是你对自己的厌恶,还是爱和期待。
2020.12.21
改变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内容的改变;一个是应对方式的改变。
对于接纳自我的两个误解:一、以为接纳自我就是不改变。接纳自我本身就是一种改变,而且很难改变;改变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盲目的改变,常常会打乱事情发生的进程。二、把接纳自我当作获取另一种好处的途径。接纳自我其实不是追求,而是舍弃。舍弃对生活的过度控制,对“完美自我”和“完美世界”的幻想和执念。
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 —— 爱比克泰德。
心智模式:我们头脑中惯有的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心智模式的第一个作用:塑造我们的经验,影响我们的情绪。
心智模式的第二个作用:引发行动。
如果心智模式不能引发有效的行动,那即使自己感觉再好,那也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骗。
心智模式被分为:积极成长型的心智模式和消极的防御型心智模式。前者引发探索和变化,后者引发防御和静止。
防御型心智有三种典型表现:僵固型思维、应该型思维、绝对化思维。
夸孩子聪明不仅不会增加孩子的自信,还极大地削弱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表扬聪明和表扬努力激发了孩子不同的心智模式。
表扬聪明实际上暗示了: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表扬努力暗示这:人的努力并不是固定的,一个人可以通过努力来发展自己的能力。
僵固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重要区别:就是让事情“就此停止”还是“更进一步”。
僵固型思维的人觉得努力是一件可耻的事,如果需要努力才能做成一件事,说明自己能力不够。而成长型思维的人以努力为荣,他们觉得努力能够激发能力。
面对批评,僵固型思维的人更容易把批评当作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而成长型更容易把批评看成帮助自己改进的反馈。
僵固型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防御心态。有僵固型思维的人,会把注意力从关注怎么做事转移到关注怎么维护“我很强”的自我形象上去。和容易妨碍我们学习和进步。
要把批评当作技能的反馈,而不是对自我的评价。
人需要把自我放下,才能让新的东西进来。
应该思维: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反而试图让真实世界臣服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规则,并在世界不符合头脑中的规则时,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或者沮丧。
应该思维分为: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对自己的应该思维。
应该思维和愿望的区别:一、就是能不能容忍现实与愿望不一致。二、当我们想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是愿望的主人,支配着愿望;当我们陷入应该思维时,应该思维变成支配我们的主人,我们只能服从于应该思维背后的规则,失去了自主性。
越是认识到有些路走不通,人们越会找别的路。越是接受现实,人们越能利用现实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在焦虑、抑郁和愤怒中跟现实怄气。
区分愿望和现实,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
”我应该如此“的应该思维,本质使用社会规则、他人的期待或者文化习俗代替我们自发的行动。
习得性无助:是抑郁症的根源。
绝对化思维,就是对伤害的抽象化。本质是对挫折的绝对化。从永久化、普遍化、人格化对挫折进行了绝对化加工。
僵固型思维,防御的是我们内心完美的自我形象。应该思维,防御的是我们内心已有的规则。绝对化思维,防御的是可能产生的伤害。
防御型心智模式是把人生看做一个有限游戏,把一时的挫折当作最终的结果,因而想尽办法避免失败或犯错。
成长型心智模式:目标导向的创造性思维、思考行动的控制的两分法、以及直面现实的近的思维,并探讨思维的进化规律。
产生两种张力的思维机构:创造的思维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思维结构。只要创造的思维结构才能产生持续的张力。
创造性思维并不是让我们忽略现实,相反,让我们承认现实的无奈,把现实看作创造的条件限制。而解决问题的思维,会把限制看做目标是否成立的前提。
例:创造性思维的人可能会想:我想读书深造,可是现在没钱,怎么才能实现目标?如果钱是创造的前提条件,那我们先去挣钱。这样当他挣钱时候,就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而解决问题思维的人会想:我连钱都没有,还谈什么读书深造,这压根就不现实。于是,会放弃自己的目标。
创造性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在想现实是怎样的,环境能够提供什么,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以现实来思考目标,先想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想自己的目标是不是现实,该树立怎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