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华杉讲透】:“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心能做到三个月心都不违离仁德,而其他人呀,有的能做到一天,最多的也只能做到一个月而已。”做一件仁德的事不难,难得是连续三个月不做一件不仁德的事,不动一点儿不仁德的念头。万事难在坚持,把最平凡的事坚持做、彻底做,就是圣人。
《华杉讲透论语》:“如王阳明言,千百年圣人传下来的那一点真骨血!「知行合一」,就是凡事彻底,把最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做到最彻底,把你知道的道理,在日用常行,在每一天,每一件事上彻底落实。一件一件来,一天一天积累,就是持续改善。不是规定标准让你怎么做,而是你自己有理念,有精神,去发挥,去发扬。”
华杉老师这里的解读,矫正了我对「知行合一」的想象,它在我心中变得更加具体,也更容易上手去做了。
这其实还是华杉老师讲道的:“词语决定思维,精确地使用词语才能精确地思考”。
我现在意识到,其实我对「知行合一」没有具体的理解,只是抽象层面认为:知道的东西要跟行动吻合,才能称得上知行合一。这其实是很难实现的境界,因为知道的永远比能做到的多的多得多,而且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每天只有24小时,所以基于认知展开的行动必然是很有限的。理解到这里其实是不够彻底的,它只会让我觉得「知行合一」距离自己很遥远,这是圣人的境界,很难达到……
华杉老师这里的解读让我体会到,「知行合一」并不是一件难以上手的事,每一天24小时内的任意一件事都可以成为知行合一的对象,而不是一个磅礴宏伟的目标才配得上知行合一。我们平时活得太割裂了,把工作、生活完全区分开,工作的时候一副精神状态,生活的时候又是另外一副。而不是一种互通的状态,也就是说,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可以从小事着手,从小事练习「凡事彻底」的精神。
如果每一件小事都能以『凡事彻底』的精神去做,那么每一件事做完以后都能成为「积累」储存起来。慢慢地,小事/单点逐一被攻克,「凡事彻底」的对象也慢慢地变“大”。这里让我明白,一开始要从“小事”去做,而不是一开始挑个难啃的“大块头”,然后产生畏难情绪,这是一个逐步进阶的过程。
同时,华杉老师的解读也让我看见,「凡事彻底」并不是应用在高深的学问上,而是日常小事,每一天24小时做过的任意一件事都可以成为「凡事彻底」的对象。
重要的是,内心要种下「凡事彻底」的意识,通过『持续改善』的方式越做越彻底。不要一开始上来就追求完美/彻底/绝对极致,这是不可能的,有限范围内自己能做到的最好就是极致。我突然明白,我眼中其他人“极致”的状态,其实是在「凡事彻底」的持续改善中练就出来的状态,而非一步到位的结果。
这里端正了我对「小事」的态度,之前会看不见『小事』,觉得「小事」没什么,不用太关注小事……
今天我明白了,『凡事彻底』要从「小事」开始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