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去年的年底,有个网络词汇很火,叫自杀式单身:形容一直单身又不主动扩展社交范围去认识新朋友,却每天幻想着能拥有爱情的行为。
但我今天想换个词尾,叫自杀式社交:形容渴望认识新朋友,却又不主动社交的行为。
而我恰好就是这种人。
每次心血来潮拿起手机,滑动消息栏和联系人列表想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但一想到要主动找话题,要暖场接话,要照顾别人的情绪,我就倒吸凉气,放下手机回归自闭。
今年我二十岁,按理说,生日那天应该是个极具纪念意义的大日子,怎么着也得热热闹闹办一场,可我却选择了冷处理:不发说说、不发微博、不发朋友圈。
不是我没有了生活的仪式感,而是在我心里,生日的仪式感是孤独。
我知道大家或多或少都希望在自己生日的时候,跟朋友们围坐一张圆桌前,上面摆着一块蛋糕,几根蜡烛,缕缕火苗,他们一边颂歌你一边许愿,待你睁眼吹烛后便一起狂欢尖叫、分享蛋糕、尽情游戏。
可不知为什么,我丧失了实现这种欲望的动力。
换句话说,我在过生日这件事上找不到共鸣了。
我更想取悦自己,把声音留给自己,把时间和空间留给自己,而不是在一片欢声中落寞自知。
02//
不知从何时起,知乎上突然多了许多关于“经济类”的问题:“大学生在校期间如何实现经济独立?”、“适合大学生的兼职有哪些?”、“当今大学生如何赚钱”等等。
在这些问题下,回答数以千计,点赞感谢评论数不胜数。仿佛一夜之间,大学生群体更关心如何挣钱实现经济独立,如何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如何在步入社会前闯出一番天地。
每个人都想一天挣成马云,最后却发现一天只能整成马云。
上周的《文化人类学》课上,老师突然跟我们探讨当下:“现在的网络社会上,有太多人在贩卖焦虑,给人一种如果你不赶紧去做些某些事,你马上就会落后于人,被这个时代抛弃的感觉——而年轻人恰好又很吃这套。”
老师说完后,台下一片漠然,大家面面相觑。
说实话,我也曾是那些年轻人中的一个:焦虑着怎么挣钱,怎么来钱快,怎么出人头地,明明是个生活担子还没压到肩上的在校大学生,心态却像个被大学扔进社会的无业游民。
有必要吗?可以,但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后来我想开了,与其因为焦虑,不停地辗转反侧、自我拉扯,不如放缓脚步,回过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听一听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毕竟你盲目的样子,真的很丑。
03//
就在一周前,我跟自己庆祝公号一周年纪念日,晚餐加了两块蛋挞。然后下意识地登录微信公众号后台,扫了眼惨淡的阅读量和粉丝数,又往嘴里塞了口汉堡。
时隔一年,我一事无成:没有接过广告、没有出产爆文、没有粉丝裂变、没有文章转载,宛如垮掉的一年。
情不自禁地,我迷茫了。不知道如何开始坚持第二年,不知道以什么心态开始第二年的坚持。
看着对话框里,姐妹如出一辙的回答,我无奈耸肩。
但很快,她又说了一句让我豁然开朗的话:
不知道以后要干嘛的话,就坚持做现在在做的。
是啊,也许现在做的事情看不到出路,看不到尽头,也不知道坚持下去的意义是什么,但坚持下去总会柳暗花明,总会峰回路转,总会苦尽甘来。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一起加油吧。
晚安,梦里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