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大学与大师》已经有一段日子了,一直想写写梅贻琦,终于落笔。
第一次了解到梅贻琦,是因为教育系列短片《先生》,其中一集讲的梅贻琦,当时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倒不是他的君子,毕竟君子很多,可是他寡言,而我正好也不喜说话。
那时的我,也会因为这个缺点时常质疑自己。所以,在了解到有这么一个人存在之后,实在惊喜!
我很好奇,一个寡言的人是如何成为人人称道的君子的呢?
在学术气息浓郁而人才辈出的民国时代,不说话,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呢?
慢慢了解,才知道,梅先生的寡言是一种品质,而非一种缺陷。 在1931年清华驱逐校长风波中,梅先生是唯一一个能够获得各方认可,尤其是赢得学生和教授支持的校长。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寡言。如何寡言?他放权,清华要务由教授评议会做决策,每个教授都可以发表看法。自己不参与各种讨论,通常的态度都是“吾从众”。他的任务就是给教授们搬搬椅子、端端茶水。将更多说话的权利给到说话做事的人,教授们感受到被重视、有发言权,当然能更好地出谋划策了。
梅先生的寡言,是淡泊的性格。他不喜欢说话,并不代表他不会说话。在校长就职演说时,他曾提出著名的大学大师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每每想起,总有振聋发聩之感。
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另一桩。
一次政府派部队到清华清查,部分学生抢了枪,扣留了团长。结果当晚一师军力荷枪进入校园,负责的同学溜了,20名大多无辜学生被捕。 第二天,梅先生告诫学生们:徒凭血气之勇是不能担当大任的,尤其做事要有责任心。你们领头的人可以规避,我做校长的不能规避。人家逼着要住宿学生的名单,我能不给吗?我只好很抱歉地给他们一份去年的名单,告诉他们可能名字和住处不太准确的......
梅先生的教学目标很明确,求学时代不鼓励选择政治信仰的左中右,学校要教会学生的是去辨别自己的人生道路。至于今后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和政治价值取向,那是走向社会的事情。
正因为寡言,所以更不说假话,不说虚伪的话,不恭维人。梅先生的寡言是谨言,是知世故而不世故。他曾说:“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说的力量,远不及做的力量。梅先生爱干实事,肯干难事,能干大事,当之无愧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清华大学教授黄严复曾说,他从一开始研究梅贻琦的时候就在试图找他的缺点,但是找不到,没有像样的缺点。可是要说优点,似乎也没有的振聋发聩的大优点。可就是这样一个朴实、平凡的人,成为了清华永远的校长。
心中有谱,行动有力,寡言,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