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良心
自古以来,中华文脉,是中华的文人,或者说儒生,士子来延续的。他们从功能上分,又细分承担着四种社会和历史责任: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类人,他们或发现真理,或为民请命,或传承文化,或匡扶社稷,分别扛起了中华民族的学术良心,社会良心,传统良心,民族良心。文人以赤子之心与清高,倔强地支撑与沿袭了我们民族的政统与道统。大多数文人,都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与骄傲。
到了近现代,由于历史选择的原因,有人自知政统将发生进化更迭,于是在强弩之末,硬生生把把中华文脉的道统,都带去了海对面。而海这边的破四旧,把残存的文化底蕴再次涤荡。而重生的文化,失却了曾经的自由与根骨,更多融入了意识形态的基因,因而本质已经发生了改变。
改革开放后,即便是新文化,也经历了三种异化:教育产业化,知识经济化,学术产业化。五千年的文化灵魂,彻底走下神坛,进入市场,寻求对价。
文化的毁灭机制往往比建立机制,更具有野蛮生长的力量。既然连文化的精魂都已经放下身段,谋求实惠,它的信徒和子民,还能幸免么。
然而,依旧有少数文人,还秉持着良知,情愿自己苟且,也不与世苟同。只是他们日渐式微,再无力抗衡金权的洪流。
笔不听心,墨里流金。良心二字,从文化的脉络里,悄然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