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的推荐下阅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平平无奇的书名并没有给我太多期待。然而,一开篇就看到作者极其明确地告诉读者: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获得并使用这些技巧。作者用外科手术打比方,认为父母应该像受过技能训练的外科医生一样,小心恰当地使用语言,用特别的方式和孩子交谈,才能良性沟通。即使满腔地爱,但若使用不当的语言,也只会给孩子带去精神上的痛苦,带去致命的伤害。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父母打着爱的名义,无所顾忌地使用这把刀,伤害孩子,还埋怨孩子无可救药。
这番话深入我心。作为教育者,看到许多爱孩子,却不懂得教育孩子的父母,父母是煎熬的,孩子亦是。有技巧的爱,才不会让爱变成负担。即作为家长,也作为教育者,我迫切地读完了整本书。这也是我这两年读得最为认真的书。每一个章节都以摘录的形式进行梳理,并附上思考。阅读的过程中也让我想到许多和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并结合书中内容思考分析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以下我就书中第五章《纪律:寻找替代惩罚的有效手段》,结合生活中的案例,谈谈自己的感想。
第五章内容不多,我摘录出几个关键词:训诫和惩罚,宽容,限制,打骂。其中“宽容”和“限制”这个部分于我受益最深。书中所提到的“宽容”主要是针对孩子的愿望、情绪、思想等,允许他们孩子气的想法,接受想象的和象征性的行为。比如早起上幼儿园,孩子抱磨磨蹭蹭不想出门,明显表现出不想去幼儿园,宽容的说法是:“你不想去幼儿园,你希望今天是星期六,等到星期六就可以和朋友约着玩。你想跟朋友玩什么?”允许孩子早起不想去幼儿园的这一想法,选择认同,并在畅想周末的愉快时光中出门,这个早上或许会不一样。限制则主要针对行为。当孩子愤怒时,既包括愤怒的情绪,也包括愤怒的行为。愤怒的情绪应该得到理解,愤怒的行为要制止。书中对限制的技巧做了详细的描述。首先限制必须清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避免长篇大论,简单清楚更重要;其次当父母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最好是什么都不做,先思考,弄清自己的态度;再者,做出限制时要根据情况使用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法。书中用了大量具体事例来阐述,在限制行为时,父母应该如何表达。比如孩子站在椅子上玩,父母觉得应该做出限制。那么可以告诉孩子:椅子是用来坐的,不是用来站的。这样的表达是限制某个物体的功能,比起简单粗暴的“不要站在椅子上!”更加理智。
这个部分也让我回忆起朋友孩子的一件事情。朋友的孩子是一个活泼的小女孩,小女孩有一个好朋友,是一个大一点的男孩子。两人不见面互相惦记,一见面就喜欢比来比去,还会互相怄气。小女孩拿着跳绳,在哥哥面前炫耀,哥哥不懂其中味。两人左右闹腾着。小女孩拿着跳绳跑到哥哥面前,哥哥蹲着,不知两人在说着什么,越吵越火药味浓的感觉。一直以来,小女孩都不会故意伤人,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朋友一直如此认为,因为确实也没有发生过。这次小女孩却直接将绳甩到哥哥头上。见此,朋友径直走过去,非常严肃地对孩子说:“小手,这样不可以。”说完,直接拿走了跳绳。小女孩看了自己妈妈一眼,满眼泪水,转身走到公园人少处哭泣。
朋友此时并没有追上去。她确认了孩子的位置是安全的,然后在不远处等待。此时的等待其实就是一种宽容,宽容孩子在遇到问题时的情绪,宽容孩子在面对社交矛盾时的不甘、难堪、委屈和对自己的失望,因此,此时的安静等待,是给孩子缓冲的时间,也是给孩子一个表达情绪,梳理内心状态的一个阶段。大约10分钟后,朋友走到小女孩身边坐下,不言语,察看状态。正好此时飘来一些泡泡,刚刚一起争吵的哥哥跑过来提议一起玩泡泡,朋友随口一问:“哪里有卖?”小女孩忽然答话:“我看到那儿有。”语气平静,虽然没有笑脸,但是眼泪也停了。朋友意识到孩子的情绪已经得到释放。此时其他孩子已经跑去买泡泡水。朋友问孩子:“你想一起玩吗?”小女孩点头。当时的他们站在围墙边,不高,去买泡泡水得跳下去。我见到朋友先跳下去,然后再来接小女孩,落地后朋友并没有放下孩子,而是抱着孩子走了一小段,并在耳边私语。后来,小女孩又高兴地和哥哥玩耍,中午还邀请哥哥去家里吃饭。我问朋友和孩子说了什么,朋友说:“其实没什么。我告诉她,我很爱她。她也告诉我,她很爱我。应该等回家后我们会再次复盘整件事。”在整个事件的处理中,朋友的处理方式很好地体现了“限制行为”和“宽容情绪”,当冲突发生时,坚决直接干脆地制止伤害行为;当孩子爆发情绪时,耐心等待,陪伴,不指责,情绪慢慢也就过去。遇到纪律问题时,宽容情绪和愿望能让孩子获得认同感,感受到被理解,从而生出信任,这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前提。看到玩具就挪不开脚,我们需要限制后购买行为,但是购买的欲望应该被理解。
教育孩子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父母的爱应该有效输出,不当的方式会让爱变成有害输出,就像书里提到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