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在说什么之一 | 为什么要阅读《资治通鉴》
为了更好地阅读《资治通鉴》,先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成书过程,以及了解作者司马光。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成书过程
司马光,是北宋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在孩童时代,大约7岁的时候,便通读了《左传》一书,并深深地喜爱上了历史。
由于皇帝日常事务繁多,且历史书籍浩瀚如烟,不可能全部都看完。于是司马光便学习《左传》的写作风格,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纳与整理,呈现给皇帝阅读。以便于皇帝从重要的历史事件中,获取到治国理政的思路与见解。
在宋英宗时期,即司马光40多岁的时候,他开始编撰一些历史书籍,有《历年图》、《通志》两本书籍,并进呈给皇帝宋英宗。宋英宗读完之后非常喜爱,便命司马光继续编撰下去,同时修了个书院给司马光,给予司马光2000卷旧书,阅读皇室图书馆的权利,以便于司马光进行资料的收集与参考。
宋神宗即位后,司马光多次为年轻的皇帝宋神宗讲述历史。这一本巨著也深得宋神宗的喜爱,于是宋神宗便赐名为《资治通鉴》,并亲自写了序文,交代将来完书的时候,将序文放上。
在熙宁变法当中,司马光与王安石对变法一事发生了争执,两者有着不同的主张。但由于司马光在这场争执当中处于下风,他的主张无法得到采纳。于是,司马光回到了洛阳,任西京留守兼西京御史台,在三位助手,刘攽、刘恕,以及范祖禹的帮助下,历时19年,专心编撰了这一部巨作。
编撰的过程,耗费了这个团队大量的心血。由于夏季炎热,司马光在编撰的过程中闷热难耐,汗水经常滴到了书稿上面。于是叫人开凿了一个地下室,在地下室进行写作。可见写作的艰辛。
编撰的过程中,一般都是由助手搜集资料以及编写初稿,由司马光综合全书,并加以增删改。当中,刘攽主要是负责两汉史,范祖禹负责唐代以及五代史,刘恕负责三国两晋南北朝。司马光自己的儿子,司马康也加入了编撰的工作。由于最终的定稿是由司马光进行负责,所以在整体的风格上,这部巨著能够保持统一。
“日力不足,继之以夜”,就这样一日复一日,艰辛地收集、整理以及写作,终于让这一部伟大的作品得以面世。
二、《资治通鉴》在说什么
之所以叫做“资治通鉴”,是因为宋神宗想通过司马光编撰的历史文献,达到帮助帝王治理国家,通博古今历史,而鉴别自身行为以及治国理念的意图。
而《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著作。什么是编年体呢?简单来说,就是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撰写的。而不是以人物为维度进行撰写。这一点,与《史记》有着根本的不同。
黄石公在《素书》当中说过,推古验今,所以不惑。作为帝王,要治理国家,要让百姓安居乐业。由于所有的权力都集中于一人手上,如果帝王的决策出现错误,那么会造成千万的百姓,也随之而遭殃,进而动摇了国家的稳定,皇权的继承。
正是出于这样的意图,宋神宗注重历史,希望能够从历代帝王的治国理政思路当中,得到启发,以及需要避免的问题。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作为一本编年体的历史著作,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涵盖了1362年的历史。这当中经历16个朝代的更迭,数以万计的人物先后出现。全书293卷,共300多万字。而历代名家,又在不同的程度上对这本书进行了批注,当中最著名的,要属元代的胡三省。胡三省的注释,非常地详实,对于阅读这部巨著,有着极大的帮助。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司马光与其助手,通过对历史的描述与归纳,进而总结出了能够对帝王治理国家有所帮助的内容。可以看到,这一部《资治通鉴》,第一个面向的对象,就是帝王。古今中外,也有许多人,重视并阅读《资治通鉴》,并从当中汲取历史的教训。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著书之难》:(《资治通鉴》和《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清代学者王鸣盛:“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通鉴》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诸史之异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惟《通鉴》可以当之。
清代曾国藩:“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近代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三、看《资治通鉴》对我们有什么用?
作为普通人,是否有必要去阅读这一部巨著,又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呢?
首先,能够汲取到丰富的历史信息。作为一本跨越1000多年的历史著作,能够从中学习到16个朝代的历史信息,当中包含了帝王治国理政思想,发生的重大事件,地理的变迁等等。这对于提升个人修养来说,是有着极大的帮助的。
通过《资治通鉴》,可以拨动历史的指针,回到1000多年前,去见证当时发生的事情。浩瀚而又沉重的历史痕迹,将会在翻阅书籍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展现出来,看到人头翻滚的大时代,看到各种阴谋诡计,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物,这比看任何电影都要来得惊险刺激。
其次,能够针砭时弊,推古验今。当能够了解到越多的内容,特别是珍贵的、有益的信息,就越能够从这些信息当中,去汲取能够指导我们现实生活的内容。所谓博学广知,正是如此。一个又一个的朝代更迭,一个又一个的人死去,能够从他们的所作所为,看到当今的影子。再接着,通过对这部分人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与当今现代社会进行有机结合。就能够看到不足之处,继而进行改进。看到了长处,那么则进行发扬。这在很大的程度,将能够提升个人的洞察力,观察力。
当今社会,发生了很多事情。很多人都会觉得无所适从,甚至会觉得迷茫,产生了虚无感。而当回到历史中去,是可以看到,原来这些事情,早就已经发生过了。可以看到,当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古人是如何处理的,他们处理的结果是如何的。进而,能够对现实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正是如此。鬼谷子说过,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就是这样的道理。
作为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来说,沉醉于手机当中,沉醉于网络的快餐消费当中。阅读能力,思考能力,正在逐步地退化。能够沉下心来,阅读这一部超过300万字的古文著作,本身就已经非常难了。而各种资本力量,也在加深这种退化。为了能够赚取眼球以及流量,他们开发了许多博人眼球,有着快速反馈的网络工具,进而让人们能够沉浸其中。而他们,便从中获取到资本,获取到金钱。
但由于《资治通鉴》本身过于浩瀚,且全文言文写作,历史背景复杂,不易读懂,也不易坚持。所以,推出这样一个专栏,写一写《资治通鉴》这一部著作。通过白话文,通过对事件背景,以及人物的解析,让现代读者,更能够去接受,感受这一部伟大的作品。进而让更多人能够从中汲取到知识,进而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发展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毕竟,一件事情,要想看到根源,就得回到事情的发生之处,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待一件事情是如何发展的。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四、版本与批注说明
现在所出版的《资治通鉴》,大都是以清代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发行的点校本。
而历代的批注,则是以胡三省的批注,最为经典与详实。因为胡三省,也是花了将近30年,才将这一部巨作的批注给写好。批注内容主要包括了注字音、地名、人物,注释典章文物,补充和修正史料。
而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则是针砭时弊地提出了一些见解,也是作为阅读《资治通鉴》非常重要的辅助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