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游戏推荐,毕竟对于没有 PS4 的我们来说只能视频通关了。
《底特律:变人》这个游戏在几年前就已经是个成型的想法(短片)了,原型是 Quantum Dream 的技术演示《KARA》。官方预告片更新了数版,终于在今年推出,直接火出圈,成了B站本季度的霸权番。大量不玩游戏的盆友们在视频通关以后投入了同人的怀抱,这也是万万没想到(喜闻乐见)。
当然啦,这部游戏确实很优秀。
游戏设定并不非常新颖,你可以在各种赛博朋克作品里窥见它的灵感原型。近期大热的美剧《西部世界》也同样讲的是仿生人的故事。而在《底特律:变人》所虚构的近未来世界中,仿生人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他们充当着人类的“奴隶”一般的角色,承担着种种人类所不愿意做的工作——并且对人类绝对服从。然后,一部分仿生人觉醒了,或者说,拥有了自己的意识。
就跟《西部世界》以及种种类似设定的科幻作品一样,机器人仿生人总是想变成人类。
当仿生人觉醒为“人”,他们就拥有了服从以外的选择。人物有了动机,舞台已经搭好,剩下就靠玩家展开自己的剧本。
值得一提的是,《底特律:变人》并不是传统偏向于竞技战斗或者探索冒险的一类游戏,它带有相当互动电影的要素。
游戏流程更像是:玩家扮演角色探索解谜 → 在不同的选项出现剧情分歧 → 影响人物的性格塑造和时间完整度 → 影响结局。
整个游玩过程是沉浸式的,相比老滚和辐射在世界设计上的沙盒性,它更像是一种有限的剧情层面的沙盒。
官方在游戏设计时创造了相当复杂绵密的剧情系统,使得选择不再是赵灵儿林月如二选一式的非此即彼,而是更贴近现实世界的那种蝴蝶效应,不同角色剧情线的选择还互相影响。
虽然这都是设计好的,但也已经非常细腻了。最重要的就是,游戏作为叙事媒体和创作载体的可能性再一次被证明了。这种交互式的沉浸剧情,是其他媒介所远不能及。
当然,为了应对庞杂的剧情分支,这个游戏还有个特别的时间轴系统,可以回溯主要选项,整理自己游戏过程的线索。对七秒记忆的鱼系老年玩家真是太友好了……
其他层面也有可玩性。不同仿生人角色有不同的技能面板,能得到不同的操作体验。虽然这种系统也不算独创,不过放在这个游戏设定下依然能加时髦值。再加上主角团确实各有各的魅力,综合来说这个游戏还是非常值得玩一下。(当然 PS4 独占是没办法,大家要不就视频通关吧反正这个游戏确实是剧情流)
《地狱少女》也是非常古早的一部番了。
它的设定是这样的:如果你特别怨恨一个人,那你就去登陆一个只能在零点打开、名叫“地狱通信”的网站,如果你的心中的恨意足够强烈,就能召唤出地狱少女阎魔爱,你俩就能签订一个让你恨的人下地狱的契约。但同时,你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你死之后,也会被流放到仇人所在的地狱里,其实相当于一报还一报。
在这个大的框架之下,就有了很多关于复仇的单元故事,有一些是比较模式化的,比如被欺负到绝境的人,选择用这种共沉沦的方式去反击。
这部番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在于它的剧情有多精妙,而是那种从画风到配乐都很浑然一体的、那种鬼里鬼气的幽微暗淡的氛围。
这种鬼气还和港台奇情文学比如李碧华那种带点躁郁气质的暗黑感营造出的鬼气不太一样,它是用一种很看似很残酷很黑暗很崩坏的方式包装了一个向善的内核。
画风什么的也很耐看,把和风元素运用到了极致,有的画面真的可以称之为名场面了,甚至有点蜷川实花的味道。
这本书的原名是《The Lion in the Living Room: How House Cats Tamed Us and Took Over the World》(《卧室里的狮子:猫如何驯服我们并征服世界》),一本非常严肃的科普书被呆湾同胞翻译之后就成了一半心酸一半喜悦(雾)的伤痕纪实文学中世纪。
作者在书本一开始的时候就大胆承认自己既不中立,又不客观,这也为本书的可信性和可读性大大增加了筹码。因为封面上的虎斑美短,正和作者自己的主子一样。
但作者还是尽力为读者解释了很多关于家猫的故事,从古埃及时代人们就开始沉沦于吸猫的活动,到中世纪黑死病的蔓延是不是和猎巫与抓捕黑猫有相关性,再到澳大利亚人试图引入猫咪控制草原鼠害,但是没想到猫本身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生态入侵物种之一。
生物科学之外,还有关于社会科学现在都无法得到共识的问题。
例如,处理流浪猫的 TNR 模型(诱捕、绝育、放回)对控制流浪猫的数量可能没有任何帮助(它们实在是太能繁衍了);例如加拿大和美国很多选举和政治生态已经被非常有行动力的爱猫人士影响,以至于对猫不友好的社区官员很可能会在选举中落败。
这本书可能无法满足你对于吸猫本身的需求,但是它是一本非常好的科普书,毕竟,要科学吸猫。
试想一下,你以为彼此携手相濡以沫共度45周年的爱人,实际上只是把你当作一个退而求其次的替代品,你所信仰的完美婚姻是否还会存在?
2015年上映且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的《45周年》,讲的就是一个这样残忍的故事。正值主角凯特和杰夫45周年结婚纪念日之际,丈夫杰夫收到了一条消息——50年前意外丧生于阿尔卑斯山的前女友的遗体终于被找到了。
细小的割裂由此展开,凯特逐渐发现这个半生以来共枕睡眠的人,时至今日对前女友的死亡仍无法释怀,然而自己却还要去筹备45周年结婚纪念日的宴会,接受众人的艳羡和祝福,一道看不见的鸿沟在这个略带讽刺意味的时间节点面前缓缓拉开。
影片的节奏很慢,镜头就像如同故事发生的小镇一般平缓而无波澜,除了最后一幕凯特面对丈夫自我沉醉的眼泪厌恶地甩手一幕,全片几乎都没有一个可以称得上是高潮的情节。
但令人发寒的真相往往藏身于细节之中:蹩脚的谎言,再也没有用过的相机,藏起来的相片,这些零碎的串联起来,织成了一个横亘近半个世纪的自私骗局。
所以,这部电影虽然看起来像是老年爱情片,但它实际上是一部到处埋炸弹的伦理惊悚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