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

一、什么是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观察、实物分析、焦点团体等),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性研究的主要兴趣有三个:一是描述,了解被研究者的惯常社会行动,用描述的语言将其呈现出来;二是解释,理解被研究者对自己行动的意义解释,尽量用他们自己的本土概念表达出来;三是分析,将被研究者的行动和解释放到历史 - 社会的交接处进行学理探究。与定量研究基本遵循线性发展的过程不一样,质性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研究问题可以根据资料收集和分析的情况进行调整,写作时如果发现资料不够也可以再次进入现场。

    总结起来,质性研究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研究路径多样,如民族志、扎根理论、现象学、叙事探究、个案研究、话语分析等;二是意在探究事物的复杂性,在局部和整体之间来回穿梭;三是善于深入理解被研究者的意义建构和言语表达;四是能够了解事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其运作机制;五是看重研究关系,研究者需要对伦理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六是样本选择为目的性抽样,研究结果具有情境性,不具有定量意义上的推广作用。

二、怎么做质性研究

    首先,提出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问题非常重要。根据杜威的观点,问题是那些扰乱并挑战意识,从而使信念发生动摇的东西。因此,我们应该针对常识性悖论、意料之外的现象提问。问题应该来自现实的真实困惑,而不是追赶热点,或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确定了研究问题以后,还需要对其中的重要概念进行界定。对研究问题及其重要概念澄清了之后,还需要考虑选择研究对象的标准和方法。确定了研究对象之后,需要根据研究问题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开放 - 半开放式访谈、开放 - 半开放式观察、焦点团体、实物,也可以采用其他一些创造性的方法,如头脑风暴、字词排序、画概念图、讲故事、看视频谈感受、角色扮演,等等。特别是针对那些文化水平不高或不善言谈的研究对象(如儿童),更需要采用适合他们的方法收集资料。

三、资料收集上来以后如何分析?

    1.接触摘要单,即写下自己印象最深的主题、目前收集到的资料、形成的初步研究结论、下一步收集资料的计划,等等。这个方法有利于我们及时对资料进行总结,并为下一步的资料收集提供思路。

    2.编码,即对资料进行分解、比较、概念化和类属化的过程。最简单的编码有两个步骤。一是贴标签,即给现象命名,相似的现象被给予同样的名字。同时不断提问:这是什么?它代表着什么?不断比较,找相似现象。二是发现类属,即围绕同类现象将概念集群,提出一个更为抽象的概念。

    3.情境分析,即将资料放置于研究现象所处的自然情境之中,按照故事发生的时序对有关事件和人物进行描述性分析。基本步骤包括:反复地整体阅读资料,勾画重点;迅速把握关键概念,如本土概念、隐喻、反复言说的重点、悬而未决 / 隐而不发的问题等;描绘整体印象,完善局部故事。情境分析可以借助各种图表,如脉络图、矩阵表、关键事件图、活动记录图、成长梯度图、角色排序表等。

    4.撰写备忘录,这是质性研究者的基本功,是几乎每天必做的功课。备忘录是资料分析的书面记录,其作用有:澄清概念,与资料连接,分辨与其他概念的差异;把握整体,避免陷入分析细节等。当我们陷入资料的汪洋大海,或对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写备忘录可以帮助我们澄清思路,让分析框架自己浮现出来。

可以参考如下一些问题写备忘录:
1. 这是一个什么本土概念?
2. 我是如何发现它的?
3. 这个概念对当事人有什么意义?
4. 它揭示了什么更大的社会问题?
5. 它可以与什么理论问题相关联?
6. 下一步可以如何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