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课堂上我问学生,小时候听完这个故事,你认为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都一致认为是讽刺皇帝虚伪。
小时候的我,曾经以为它只是一篇童话,人怎么能如此愚蠢,自欺欺人。
有人说,10岁读过安徒生童话,他的少年多了一道银灿;20岁品味安徒生童话,他的青年多了一片辉碧;35岁了解安徒生童话,他的壮年多了一种丰饶。
10年前第一次教《皇帝的新装》,梳理故事情节,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利用小组合作,发挥想象力,任意选取一个情节进行表演。课堂很热闹,学生有兴趣,师生很融洽,学习目标很容易达成了,学生感受到了皇帝、大臣、官员的虚伪和自欺欺人,当时以为这就是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就是文章的主题。
第二次再教授《皇帝的新装》,我已经有了研读文本的能力,不仅仅追求课堂的热闹,更注重了挖掘文字背后的东西,沉入文本,去揣摩作者意图。 王君老师说过,“任何文本都是由一个个词语构成的,关注词语,沉入词语,培训自己对词语的敏感。抓住关键词语对文本进行解读,是解读出新的重要方法。”
面对“皇帝的新装”,所有的成人都选择了说假话,大臣、官员和皇帝去看织布时,都是从惊讶到不相信自己,怀疑自己,经历过矛盾斗争后,都选择了坚定地撒谎。作者都为他们设计了反问的语气,一系列的问号和叹号,更是把他们的不自信和自欺欺人展现地淋漓尽致。又夸张地采用了相同的赞叹词“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伟大小说的高明之处,处处是密码,处处是潜台词。
“每个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个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一点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
“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 那些拖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在拾取衣裙似的。 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漂亮……”
一个个“都”字,把有权利的无权利,高高在上贴着地气的,都卷入了这场闹剧中。
孩子之所以说真话,是因为孩子心灵纯洁,孩子的世界无私无欲,敢于表达自我。
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在丹麦那个特定的病状社会里,上层的成人世界有着太多的骄奢淫逸、巴结讨好和不称职,穷苦百姓则是小心翼翼、随声附和、不敢做自己。骗子设计的“新装”就是一面照妖镜,照见了封建腐朽的王朝,照见了成人世界的功利事故,照见了人性的黑洞。
安徒生说,我写童话时,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在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因此,我也要给他们一点东西,让他们想想。
有人在纪念安徒生逝世200周年大会上,这样说到:让5岁的孩子倾听安徒生;让15岁的少年阅读安徒生;让25岁的青年品味安徒生;让35岁的成年人理解安徒生;让45、55岁的人思索和回顾安徒生。因为在人的一生中,安徒生带给他的不仅仅是启迪、欢乐、温馨,更多的是思索和悠远的人生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