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结论:我认为现在比以前重要,而且会越来越重要。
最近暑假期间,很多音乐类的选秀节目都在进行中,可能我很久不看这类节目了,我发现很多厉害的选手都是专业学音乐的。他们会唱歌,懂乐理,有些创作也很棒。完全没有学过只是因为唱得好的天赋型选手几乎不见了。
90年代初期以前,很多歌手是不会创作,不是说不懂乐理,而是不那么需要。一个好的声音只能通过那么仅有的几个渠道被发现,那个时代的歌手很少,能为歌手提供作品的人却很多。比如那个时代的王菲,歌手少,所以他们对作品有很大的选择余地,歌也很容易红遍全国。
90年代末期开始,原创成为了一种特殊的优势,周杰伦,王力宏,林俊杰,五月天等都是原创大户。相比于90年代初的歌手,这个时代开始更加追捧歌手个人的独特风格,而不是原来标准比较一致的“好听”。
后来选秀如火如荼,催生了一大批的新鲜歌手,歌手的选拔评判不仅限于几个大的唱片公司,而变成了一种全民参与,唱片公司以市场数据作为参考来选拔歌手,每年可提供市场的歌手数量开始变多,个性风格也越来越丰富。原创的歌手成为了新生歌手中的一股新力量。
现在,每年都感觉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的选秀,更多的时候收视率的保障不是选手而是的导师们。每年有太多的好听的声音可以有机会被听到,但大多数人即使比赛有一个好成绩,有公司签约,过不了多久也会因为没有作品而快速被遗忘。好的作品成为了稀缺资源,每年一线的歌手都选不到多少好作品来唱,何况这些新人。
对于用户来说对好作品的依赖慢慢高于对某个歌手的依赖。也就是说我喜欢听这个歌,只要唱的好听的人都可以,大多数听众听不出来歌手之间的细微差别,而且一线歌手的实力其实也都没太大差别。
所以现在原创成为了一个新人职业发展必备的能力。毛不易能这么火不是因为他的颜值,也不是他唱歌技巧有多么好,而是因为他写的歌流传度太很高。没有外部提供好作品,必须从自身想办法了。没有人给你写你喜欢的作品,你只能给自己提供“最有个人风格”的作品。
歌曲和歌手的关联通常都是先入为主的,你第一次听《消愁》是毛不易唱的,你就会先入为主毛不易的版本就是这个作品应该的样子。现在唱歌好的人可以通过无数渠道被人知道,但是没有属于自己的作品,你永远只是一个翻唱者,不能成为歌手。
未来,这种趋势将会持续,送自己出道的人将会变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