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一般来说应该是读文史哲等书籍,我中学时,对教室墙上那句高尔基的名言“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深信不疑,恰好当时我痴迷数学不可自拔,从此,我就不断购买各种数学书阅读,哥哥大学教材,一本厚厚的高等数学,被我半个月就看完了,然后饥渴难耐,又买了德国大学的数学教材,那个比我国的教材难太多了,密集的知识点,开放式的思维空间,让我高中大量时间花在自由思考上了。上大学后,却因故没念成数学系,只好自学,被分配工作上班后,只要去书店,也是只买数学书,这样又读了几年。
后来谈了个对象,发现没有共同语言,我连写情书还离不开数学,这时她有一句话刺激了我,说你应该多读点小说。
于是我就开始大量阅读世界名著,尤其是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全套十几本书,翻来覆去读了许多遍,是那种大声朗读,就像自己是真的剧中角色一样。自己读的书,还跟同事讲,害得同事纷纷找我借书,借了也没人还。莎士比亚的书丢了四本,《傲慢与偏见》我买了三次,都丢了。
我又买了五年的《演讲与口才》合订本,学习说话技巧。
然而,后来的人生证明,这些口才并没有多少用。
首先是练习写作时,宣传干事说我人微言轻,不要乱写,团委干事是一个技校毕业的年轻人,我写的演讲稿被她打回来十五次,最后只能写老工人不顾妻子病重坚持奋战在生产一线这样的水文,竟还获奖了。
其次是在国企单位里最好沉默是金,没有年轻人说话的份,用人也基本要看关系,说话最大的技巧是先要学会逢迎,先要懂得自己在社会的尊卑,这个书里却没有教(我读的大多是西方书,没有接触过儒家文化)。还有在家里,口才再好你也说不过父母、兄长,人家眼睛一瞪,以势压人,无理狡三分,你就毫无办法。母亲老说我不爱和人聊天,聊什么呀。
后来我辞职下海,一个人创业,按说口才可以帮助产品销售吧,其实不然,我本性非常老实,不喜欢任何夸大宣传,就是实实在在介绍产品,也不喜欢吃吃喝喝、回扣等等那一套,也不喜欢砍价,不喜欢任何销售技巧,感觉像是骗人一样。
口才最终仅有一个使用场合,就是用于应付突发事件。
在练习口才之前,我好打抱不平,遇到不公平的事,就用拳头,为此还练过半年拳击。在习得口才后,再遇到一群流氓无赖什么的,不需出手,轻摇三寸舌就可以了。
创业阶段,我阅读了许多当时时髦的书籍,经营管理,销售谈判技巧,成功学,羊皮卷心灵鸡汤等等,好像也没什么用,后来都被我一元钱一本卖给收废品的了,卖了一百多元。
我又读了许多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等的书,更加了解社会,了解自己。
光读书不够,还要行万里路,于是我骑着自行车遍游中国五年,只除了西藏港澳台。
最后,我想说的是,书是死的,人不仅要读有字书,更要读无字书,就是要在实践中求取真知,要努力和社会接触,不要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不要觉得多读了两本书有什么了不起。请记住刘项原来不读书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