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启蒙比较晚。小时候,家里没什么书可读,我知道的课本以外的故事,都来自母亲的睡前故事。
母亲虽是一个整日在田间忙活的农村妇女,却偏爱读书识字,不巧生在一个教育资源匮乏的年代,只读到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了,但这不妨碍她很会讲故事。
我家姐弟三个,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许多个夜晚,母亲忙完一天的农活和家务,我们仨就围在她身边,缠着她讲故事,农村生活里的鬼神故事,戏文里唱的咬脐难的故事,吝啬的地主半夜装公鸡打鸣剥削工人的故事,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等待丈夫薛平贵的故事,朱元璋当乞丐的故事等等……就是现在,每回和妹妹聊起这段记忆,都忍不住一起感慨,母亲怎么那么会讲故事?
那时候的我们,一个故事听很多遍,依然次次听得津津有味。尽管真正的理解那些故事,是在长大之后。
上了初一,我才第一次体会到读课外书的快乐。
当时的同桌,是邻村一个家境较好的姑娘,她偷偷把爸妈订阅的《鬼故事》带到教室看。总共五六本,每本只有薄薄的一册,大概30来页,A5大小,我们一排四个姑娘,轮流换着看。
有一天中午放学,我把故事书也背回了家。那天爸妈在包饺子,喊我帮忙烧火,但我正躲在西屋看故事,嘴里答着“好”,却看得完全入了迷。
等故事看完,猛然想起烧火的事,万分忐忑地跑到厨房,我爸已经在烧火,饺子也快煮好了。他问我怎么半天不来烧火。我心虚得厉害,支支吾吾说写作业呢,亏了我爸也没细究,总算蒙混过关。但心下记着,以后再也不敢带故事书回家。
直到中考结束,我和同学一起在考场门口的地摊上,买了一些语文老师推荐过的书。有朱自清散文,还有一本《红楼梦》,印刷不太好,像盗版书。人生第一个等待“晋级”结果的暑假,我读了几本对写作文有帮助的书,但《红楼梦》,对当时的我来说实在晦涩难懂,没看几回就搁着了。
如愿进了县城的高中后,我开始一个人的租房生活。离家的孩子,虽无父母照顾,相对也多了几分自由。除了完成作业,很多个周末,我都开着台灯,窝在床上熬夜看小说。
当时租住的院子,离校门口一百米左右,房东是学校门口一家书店的老板。
院子有两层小楼,楼下住着房东一家,另外还有两间独立的小屋。我住在2楼,隔壁房间,以及楼下小屋里的一个姑娘,和我是同级新生,三个人很自然地就亲密起来,我们之间从不乏各类小说相互传阅,看完还要一起交流感受,回味情节,每个人都有自己痴迷的男女主角。
常读的小说有韩国的《狼的诱惑》《那小子真帅》,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悲伤逆流成河》……还有各种花里胡哨的青春时尚杂志。
我有个朋友,专门买了一个笔记本,摘抄郭敬明小说里的句子。我永远记得,她捧着笔记本,声情并茂地给我读那些句子的画面,很奇怪,大部分内容都忘了,但这一句却记忆深刻:“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也许,那个年纪的多愁善感,只这一句最能表达,所以弥留心底。
高二那年,爸妈因为放心不下我一个人在县城,决定搬去县城生活,我们租了套两室一厅的房子。
房子在县城中心地段。从家出来不到一百米的巷口,就是新华书店,新华书店是本城最大的书店,店面有两层,新开张一年多。去新华书店看书比买书的人多,没有座位,站累了,大家就“见缝插针”地坐在书店的各个角落,任由灵魂在手中的书里遨游。
我守着这么个读书的好地方,当然也爱去,特别是暑假,里面空调打得很足,家里没空调,正好避避暑。那一阵读了很多关于女孩子心理健康、行为举止礼仪的书,家里没人教这些。一个走路时挺胸收腹,我记了很多年,到现在已经习惯性收腹,以致大家都以为我小腹没有赘肉,殊不知我要刻意放下肚腩才显赘肉。
我一边享受书店带给我的便利,一边疑惑,去新华书店的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只读不买,书都翻破了,还能卖得出去吗?卖不出去,新华书店能撑多久?没料到,这么多年过去了,新华书店的楼更破了,客流也不及从前,但依然坚挺地在营业,只是规模变小了。
后来我家搬到苏果超市对面的一个巷子里,超市二楼也有个图书区,逢假期我就过去,碰着喜欢的书,一日读不完,悄悄记下页数,次日过去接着读,有时因为头天看一半的书被别人拿去了,不得不重选一本。
一次,因为被封面的模特吸引,我打开了《沙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整个假期,在书架前从早站到晚,站到腿酸也放不下手中的书,读完了店内能找到的所有饶雪漫的书。大学时重读《左耳》,还在QQ空间发表过一篇读后感,边写边哭,因为心疼黎吧啦可是流了不少眼泪。电影《左耳》上映,我才知道自己喜欢的书模叫马思纯。
无人引导,也没刻意培养,不知不觉花在读书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涉猎渐广,连我一度反感的现代诗,都开始读了。我反感现代诗,是因为小学语文课总要求有感情背诵课文,诗歌要抑扬顿挫,简直噩梦。
前桌的班长有一本汪国真的诗集,我拿来随手翻了几页,竟看得热血沸腾。那一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至今仍受鼓舞。此前我对班长也是敬而远之,他个性张扬,脸上有大块的烧伤,看上去有点瘆人。但读完那本诗集,好像是去班长的灵魂中串了趟门,蓦然发现他有一颗如此美好的心灵,热情、纯真、善良,积极向上,从未因伤疤自卑,叫人由衷敬佩。他亦非看起来那么严肃冷酷,我不再怕他。
至此为止,我读的书,都很杂乱,但一定也有所吸收,不过它们早已融到我的血肉里,很难分辨出最初的面目。直到读了三毛,我方能确定地指出,她与我之前读的都不同。
初读三毛,是在学习紧张,生活枯燥单一的高三,每天做不完的练习题、模拟卷,还要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同桌带来一本《撒哈拉的故事》,为我打开了看向外面世界的一个窗口,它让我了解到这个世界的广阔和丰富。
撒哈拉的浪漫,成了我紧张的备考生活里唯一的安慰。接着,我又读了《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来》,三毛的真实、自由、洒脱、温柔,她和荷西的爱情,总是引起我对远方的向往和未来的憧憬。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人生理想都是,和三毛一样做个家庭主妇,会洗衣、做饭,会写文章,自由自在地生活,也做过满世界流浪,卖文为生,行走人间的梦。
三毛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让人对生活重拾热情,把普通的生活过成诗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三毛教会了我跟着自己的心走,大学毕业后我没有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而是循着心意找到了文字编辑的岗位。每当我踌躇不定,都会问自己的心,你到底想要什么,跟着心走 ,就这么做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决定。
工作后,我买的第一套全集是三毛的,虽然每一本都读过,还是买了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摆在床头,时常翻翻。
上大学以前,对考试没用处的闲书,在学校要避着老师,在家要躲着家长。但越是禁止,越是渴望,所以我偷偷读,也读了不少。进了大学,终于实现阅读自由。
学校的图书馆是一整栋楼,有好几层,每一层的书架都摆得满满当当。长这么大,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多书,每一本都可以借来看,并且不用花一分钱。图书馆真是一个让人心花怒放的地方。
我喜欢去图书馆,图书馆能治愈我的焦虑。
当我被负面情绪缠上,整个人陷入一种恐慌,心烦气躁,不知如何是好,无论怎么努力调整心态,都无法摆脱那种不安和焦躁时,我就会选择去图书馆,在一排排书架前穿梭,随手取阅喜欢的书,遇到看得停不下来的,就找个座位坐下来,或依着书架,让自己完全沉浸在满篇的文字里,忘记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不经意的一次抬头,看到照进图书馆的光线变弱了,就知道天快黑了。而我,也完全平静下来,之前让我烦躁不安的事情,好像已经过去了,或许还在,但已经不再支配我的情绪。
看过一部韩剧《我叫金三顺》,女主喜欢烘焙,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她都会在深夜做蛋糕和饼干,生活的信念就在揉面的过程和面包的香味中渐渐立起。我想,每个人都有安慰自己的方法,阅读是我的。除此之外,眼界打开,胸襟开阔,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成,也都仰仗阅读。
十几岁的时候,日子非常简单,只晓得多做几套模拟卷,考尽量高的分,读的书也都是青春校园类。过了二十岁,开始迷恋亦舒的都市言情小说。她的小说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都市丽人修炼宝典。
要说三毛为我创造了一个理想世界,亦舒就是把我拉回现实的人,她笔下的角色,喜宝、玫瑰、唐晶……个个顶有魅力,并且特别讲究实际,她们教会我,一个女人,要赢得尊重,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勤勤恳恳的付出,拥有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勿论出身如何,立足社会,始终要靠自身。健康很重要,尽可能多争取快乐。爱自己,而后爱人,若有存款,买间属于自己的屋子,哭,关上门哭,狼狈的一面仅自己可见。
我有时觉得,亦舒创造的人物,是一粒粒被丢在悬崖缝里的种子,即便没有土壤,它也会拼命汲取阳光、雨露,发芽、扎根,长成参天大树,生命力顽强得可怕。
诚然,师太亦舒已出了几百本书,其中精髓,岂是我几句话就能概括?我说出来的,不过是我吸收到的一点。
初入职场时,遇到挫折,受到委屈,经历不公,我都靠亦舒的小说,清除满心不快,复原能量。亦舒的书,大都精致小巧,薄薄的一本,就是那种都市言情小说的风格。我曾在书店见过一套很喜欢,也动过买回来的念头。但终是一本没买过,说来实在惭愧。对我来说,亦舒的书更像速效救心丸,要随身携带,不适合摆在家里,电子版读起来更方便。其实我不喜欢电子书,唯读亦舒例外,某个时刻特别需要,及时打开手机搜阅,能读下去就能得到力量。
工作了几年,被生活蹂躏之后,逐渐地,心底也会冒出些许悲哀,突然开始懂了张爱玲。
大学期间,读过很多知名作家的书,巴金、老舍、沈从文、林语堂、苏青、萧红……张爱玲的小说也爱看,但我一直很不解,这么多优秀的作家,为什么张爱玲话题这么高,甚至很多“张迷”专注研究她,到底在追随什么呢?我对张爱玲的感觉始终淡淡的。
智慧好像是年龄带来的。从前不明白想不通的事情,到了某个年岁,突然就悟了,好比人活到什么年岁,就会有相匹配的智慧等着似的。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也是过了很久才明白,许多时候,当我们了解全部真相,也就不忍再苛责别人。这也是为什么,胡兰成都和小护士在一起了,张爱玲还把自己的一大笔稿费寄给他渡过难关。旁人都觉得她傻,何必为这样一个负心的男人痴心付出。但她懂得胡兰成的多情,世人骂他,她只叫他做个选择。自己也做了了断。
张爱玲和弟弟断交多年,在他索求帮助的时候,冷漠拒绝。以前我总觉得这个人,对自己亲弟弟如此狠心,多少有点冷血。经历了世事才明白,她能做到那么决绝,一定是失望积攒的多了,心灰意冷,只好割舍。也许,不好的关系,就像身上的一块烂肉,反正不会变好,割下来还能自保。
那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我念了很多年,才在一个平淡的下午,陡然意会。
也没发生什么大事,就是健身课被虐完到家门,发现钥匙丢了,只好原路返回找钥匙。走到小区门口,想到出门时也往回折两次。我最怕晒太阳,这一天却在夏天最烈的太阳底下来回折腾。又想起前一天,着急出门,找不到合适的衣服穿,明明都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在衣柜里,拿出要穿,这里脏一块,像没洗净,再拿出来一件,那里又脏一块,来回拿了四五件衣服,都有脏斑,好像谁故意捣乱,把我的每件衣服都弄脏了一样……真糟心。再说丢东西,两周前刚丢过手机,虽说侥幸找回,但内心也是狠遭了一番折磨。
生活一直是这样,一会开心,一会郁闷,有时早上感觉幸福,下午就低落,甚至崩溃,好像随时都会有不开心的事。永远不可能什么都如意,但活着依然是好事。那一刻,我迎着依然炙热的夏日阳光,回忆起这燥热的天气里,发生的所有不顺心的事,心底很自然地涌现出了这句话。
既然生活的真相早被她道破,我们深陷其中,又何必费力挣扎?世人皆如此,种种不如意,也许是生命必修的课程,不如认真完成。
这么多年过去,当年懵懂的豆蔻少女,已过而立之年,读书也早已变成和吃饭、睡觉、呼吸一样自然的事。而我们那个小小的县城,也建成了一座公立的图书馆,从建筑设计,到内部装修和器材设备,都略高于这个县城的其他设施配置,并且藏书丰富,借阅方便,让人大为惊喜。
著名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曾说,她一生遭遇的挫折,都是用李商隐的诗化解的。而我至此为止的人生里,庆幸读到了三毛、亦舒和张爱玲的书,有她们作伴,一个平凡女孩,在这个大大的世界里,过上了平实却满足的理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