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宜的教学内容】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说:“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关注内容深入】
为什么那么多教师只关注教学方式的改革而不关注教学内容的深人?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教师没有在文本细读方面下功夫,没有下功夫,就欠缺独特的见解和底蕴,只是把教参上的资料搬到课堂上而已,再加上现在学生基本都人手一册教辅资料,所以教师只能组织一些“花样”,讲究一些“技巧”了。
*细读文本,挖掘独特见解,彰显底蕴。
【内容是根本】
课堂上,方法仅仅是策略,教学内容才是根本。这正如“往哪里走”永远要比“怎么走”更重要。
*与方法相比,内容为先。
【假课改】
热热闹闹地交流汇报的课堂中时,我忽然意识到:我们的课堂正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一从“以教师为中心”滑向“教师不作为”,由一个无声的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无意义的噪声的极端。
*汗颜,说的就是自己,值得警醒。
【小组合作】
近几年,很多学校都积极探索各种课堂教学模式,都在尽最大能力实现课堂中心的转移。为此,很多学校都以“导学案”为抓手,通过“导学案”上的书面语给出各种指令:个人自学、小组合作交流、全班探究展示,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是一个主持人,在环节与环节之间客串一把、过渡一下,把课堂全部交给了学生。这样的课堂,确实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再加上有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合作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似乎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解决,而学生的学习力也真的提高了很多。
*不能否认,小组合作有它的优势。
【小组合作的背后】
但如果认真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始终不能深入,学习内容浅表化,课堂繁荣虚假化。
*如何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呢?可以从点拨上下功夫。
【专业点拨】
很多时候,一个小结就困住了学生,无论怎么努力都突破不了。而教师只是在讲台一角站着、看着、笑着、点头称赞着、夸奖着或者用煽情、“贿赂”的方式组织小组讨论评价,却唯独忘记了应该从专业知识方面进行一句适时的点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此时正是老师点拨的时机啊。
【参与 指导 引领】
不,除了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更应是课堂的参与者、指导者、引领者,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所有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指导学生从此岸到达彼岸,引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让学生因老师的存在而有切实的提高。学习过程是探究、生成的过程,是不断生疑、解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障碍,思维陷入困顿,思路陷入停滞,此时,教师就要运用本体性知识,从学术高度进行点拨、引导,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让学生有所突破,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上不上这节课有所差别。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学生要想有所突破,需要老师的点拨启发。
【师生友谊】
苏霍姆林斯基先生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坐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顺便指出,有些人认为,学习也是一种很快乐的事。这些看法都是很错误的。建立跟儿童的友谊,这是要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明智、我们的信念和我们的情操去鼓舞儿童的思想和情感的事。”
*做一个有力量的老师。
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站在学生的起点上,设疑、解惑、启发、引导,引领学生从无知走向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就这点来说,教师永远是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