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边走边旺
降温了,这一次是真的降温了。
睡到自然醒起来,玻璃窗上全是白茫茫的水雾,打开一会儿就冻得受不了。放热水洗了几个红薯放在锅里慢慢蒸,带点点去楼下逛一圈。
一出门,裸露在外的手,明显有冻骨头的滋味,幸好头上戴了帽子,脸上口罩遮了一大半,看这趋势,手套也可以戴上,基本都遮住,再也不怕寒风刺骨。
看天气预报,说未来几天的最低温度在零下,一边窃喜着可以看到雪,一边为窗外那些刚喝饱水的肉肉们着急,霜雪一来,它们喝满水的叶片,还扛得住吗?
对于还饿着肚子的人来说,霜雪还早着呢,至少还有两天才到,当前的问题是,先解决肚子温饱问题。
看看时间,红薯已经蒸了四十分钟,差不多可以了。揭开锅盖一看,嘿,一个紫薯已经蒸得裂开了表皮,不用猜,肯定好吃。
一锅蒸了六个红薯,看颜色看形状,猜一猜,看看有几个品种?
看红薯表皮颜色较深,外形细长,心为紫色,名为紫薯。
看红薯表皮颜色较红,外形圆滚滚的,心为白色,为本地老品种,名为两季苕,自然是可以种两季的。第一季为正常种植,第二季称之为晚秋红薯,是水稻收割完之后,种在水稻田里的。在生活艰难的年代,解决了人们很多问题。
还有一个红薯,表皮颜色很红,外形细长,心为红色,这个就是大家熟悉的甜如蜜,名为蜜薯。
这些红薯还是上次回乡下,从嫂子那里带回来的,后来去鞋店上班包吃,就没时间处理它们,现在闲下来,在寒冷的天,蒸一锅红薯,吃得浑身暖和,还饱饱的,既省事又好吃。
据说颜色深的物品营养价值高,紫薯作为新物种,暂排第一位。但要趁热吃,冷了后会变硬,有点噎人。
两季苕煮粥,不会影响粥的颜色,粉粉的糯糯的甜甜的,不管什么温度下,都是这种状态,特别喜欢这一款。
蜜薯的优点就是甜,外面卖的烤红薯多选蜜薯。有一次在夜市看到烤红薯,问了下价格,十元一斤,想一想,冷静下来,还是回家自己蒸吧。
关于红薯,对于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不仅仅是太熟悉,而是难忘的记忆,也是那一段苦难岁月深深的印迹。
小时候在村里,因爷爷一家是外面迁移来的外来户,没少受大家庭的欺负。爷爷去世早,小脚的奶奶浑身都是病,父辈姊妹多,父母艰难的带着我们几兄妹,上有老下有小,现在能够理解父母当年的感受。
过年就是年关,一年起早摸黑的工分,不补钱就是万幸。仅有的一点自留地,父母亲总是想方设法种上各种蔬菜,没有粮食的日子,那就各种杂粮菜叶混合在一起,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
每年二三月,都是没粮枯菜青黄不接的日子。把最好的红薯留下育种,那些开始腐烂的红薯,洗净表皮的泥土,切掉坏了的部分,余下白色部分切片,趁着阳光好赶紧晒。
记得有一段时间,烂红薯片煮汤,放点盐和葱,就是一家人的饭食。小时候不懂事,为了吃喝,可能没有少为难父母,虽然没有太多记忆,但带着烂红薯味道的红薯汤,肯定没有少喝,并且还是二姐煮的。
后来承包自己耕种,多劳多得,对于勤劳的父母来说,这才是他们最高光的时刻。水稻刚一收完,赶紧放水晾晒,抢完水稻玉米,赶紧扛起锄头挖田掏沟。看着栽下的红薯藤长出新叶,又赶紧挑起粪桶灌溉,直到深秋时节,一个个圆滚滚的红薯堆满半间屋,父母笑了。随后的日子,父亲可以专心饲弄蔬菜,母亲忙着纳鞋底给一家人做新鞋。
在记忆里,现在的土墙老屋,一半是猪圈,一半堆满红薯和南瓜,红薯和南瓜除了喂猪外,我们一直要吃到红薯发芽,南瓜籽在南瓜里长出白白胖胖的嫩芽,不过此时的它们,因为营养消耗,已经没有多少甜味,最后全部跑进猪肚里。
现在嫂子每年也要栽几块地的红薯,自己吃一部分,余下的煮熟喂鸡鸭,喂大后方便大家回去吃。
今天去县城转了一圈,在路边看到一个大陶缸,上面摆放着大大小小露着红心的烤红薯。老板说,烤红薯十元一斤,今天是最后一天,卖了今年就结束了,明天就回老家过年。
想想家里还有一筐红薯,还是回家想想怎么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