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又名《老子》。作者姓李氏、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奠基人,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与儒、释鼎足而立。老子曾任职周朝国家图书馆管理员、管理文书档案,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 后因周室衰颓、群雄并起、礼崩乐坏,便骑牛西出函谷关,此后便不知踪迹。其在出关之时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言五千余言(此“道”与“德”与行善避恶没有关系,非孔孟之道,仁义之道。后面再继续一起领略和学习交流)。然已距今约有两千五百年之久,致在春秋战国时已为显学载体的古籍在流传中存有诸多问题,现今呈现出多个版本。
基于儒家崇理性、尚修身,强调人之社会性的主流背景、十余年有技术性操作无自我思想意识的应试式教育的时代经历和物理基本定理、定律的学科专业思维的影响。进入大学这一轻松多元的环境后,我开始试着看能否找到一套牛顿运动定律那样为人处世、圆滑世故的基本准则,便在大二时接触到了《老子》。从物理思维走向哲学思考,越陷越深,最终怀疑一切。怀疑物理、怀疑科学、怀疑唯物论,得出的结论是永不可知究竟之道。物理中基本认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当的”,而哲学中讲的本体,佛教中菩萨、信仰,以及老子讲的道,这些不都是绝对的,恒有的,静止的。这一切在科学主流时代让人匪夷所思,自我价值体系被击得粉碎,以致在相当时间内不敢张嘴。质疑权威、道德、主流意识形态,感觉自己无知同时其他人或事也都片面。后经挣扎发现自己认知系统的局限、片面,科学只不过是人类无限逼近世界真相的一套思维方式。其后便追寻、探寻着人生之道,试图短途一生能活个明白。同样源于这本启蒙思想、重构价值体系的书籍,便也对自然多了一丝敬畏,对人和事又添了些许宽容。
同时我也觉得二十五岁之前,慎读《老子》,但多次还是禁不住打开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