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这篇脍炙人口,语言精美的文章,想必大家都读过吧,他的作者是东晋的陶渊明。
《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在桃花源中居住的成员都安居乐业,老有所养。
但是,现在有人说这很可能是一篇东晋版的聊斋故事。这是真的吗?让我和你们一起重新读读,品评一下吧。
第一段 背景介绍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首先呢,我先介绍一下背景,在整个晋代,包括后来的南北朝,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其次,读完这段,我觉得这有点像一个梦的开场。
在湖南武陵郡,有一个捕鱼为业的人,有一天外出干活(也许渔人原形就是陶渊明同志自已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的诗篇中常常有羡慕田原生活之作,从诗文中读出他还是会经常下地劳作的),无意之中(陶渊明同志一生坎坷,也许这是他在人生失意时做的一个梦的开场,也许是借梦抒发自身的感受,以揭示人世险恶),沿着溪向前走去,忘记走了多远的路,迷迷糊糊的就进入了一大片桃花林,且桃林景色太美了(这里陶渊明同志应该是心事重重,思想繁杂,可能在心中一直向往一个美好的归宿,以摆脱现实中险恶的人情事故,因为桃花在中国民间有着辟邪,诡异之意,因此预示着这个梦不是吉利的意思)然后可能陶渊明还想着一探世人心中的诡异,去看看桃林背后的世界,于是好奇心的驱使下,渔人便进入了这片诡异的桃花林子一探究竟。
第二段 进入桃花源的见闻
原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在桃花林的尽头,有一座山,山上有个洞穴,有光线从中隐隐照出,渔人便下船,进去,刚进入洞时,洞穴很窄,只能容一人通过,走了几步过后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世界。(不吉的桃花源的背后有山,山中有洞,洞中还有闪光,这像一个墓穴,我觉得这也许是个梦,一个象征美好向往,又暗含黑暗,邪恶,诡异)后面的描写表面上看简止就是一幅陶渊明羡慕的田原生活场景,细细品读之后,又产生好多诡异现象,比如交通为什么要用阡陌来形容?阡陌不是在中国词语中解释是陵墓的通道吗?里面的人悉如外人,说明渔人从未见过,这又会是谁?在动荡的政局下屋舍俨然有序,丝毫没有受战争的影响,这是怎么回事?等等神密的现象,值得细细品味。
第三段 被发现后的一些事情
原文: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闯入桃花源的渔人见到如此美好的场景,正在如痴如醉的欣赏,结果还是被里面的神密人们发现了,里头的人们见过渔人便都跑去问渔人
(这个写法和《红楼梦》中甄仕隐午后做梦,梦游某一处仙境,听到一僧一道在说要携带补天顽石走红尘一遭的事,后被一僧一道发现,一僧一道无奈只好让其看了一眼顽石,然后匆忙让其离去的场景一模一样)
里面的人见了生人,也许迫于无奈,只好杀羊宰牛,乐情招待之,渔人在里面畅玩了几天(里面的人不知有汉朝和魏晋,可能里面的人本来就是不存在或者本身他们就是神灵),渔人在要离开时里面的人还说不要给别人说这边的事情。(这不就是说天机不可泄露的意思吗?显然就是一个梦,一个美好和诡异并存的梦。)
第四段 回程后的事
原文: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个渔人出来了,一边做记号,他言不守信,竟跑去告诉当地长官太守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知道了肯定新奇,便派人寻去,可能由于这本身就是一个梦,这个人间美景怎么会在现实中找到呢,然后便不了了之。
第五段 留下迷团
原文: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后来南阳郡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环境的人,听说了这样的事,他竟然跑去寻找桃花源,然后什么也不说,他就死了。读到此,是不是觉得慎得慌,不不,这只是表面,好好分析一下,一个人经常经常兴致勃勃的去一个地方,而且这个地方又很难很难去到,甚至是这个地方在世界上根本就是没有的,他会怎么样?他会思念成疾吧,用现在的话讲是会得上抑郁症了吧,我们知道得了抑郁症的人大多情况下会因心理抑郁而死了,可能自杀,可能跳楼,由于在东晋时,科学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发达,人们或多或少有迷信思想,刘子骥死了就变得诡异,即便不是这个理由,也许这此都是个梦,后来作者梦醒了,故事也便终结了。
总结一下
1、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记》不过是一场梦境的记录而已,并不是什么鬼故事,只是写作手法夸张罢了。各位亲们若要当成东晋版的聊斋也行吧;
2、 从渔人回去后报官后 ,太守派人寻桃源未果和南阳刘子骥去寻找桃源后莫名死去的事中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从实际出发去思考做事,出尔反尔的,不从实际出发的人终究会招报应的;
3、从陶渊明的生平来看,世间人性险恶,每个人都要有防人之心,切莫不可和奸诈小人为伍,一旦为伍,想脱离小人不仅难上加难,还会给自身带来不利的心理影响,正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
4、桃花源这个美好的生存环境是陶渊明及当时的人们在当时那个动荡的社会下的精神向往。
END
以上品评仅为个人想法,欢迎大家在评论中留下你的想法,一起交流其中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