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叶老对《经典常谈》的评价,叶老提到现在的语文常识考试会出如下一类的测验题目:“《史记》是谁作的?《资治通鉴》是谁作的?什么是四书?杜甫是什么朝代的人?他们有什么方面的著作?”而参与考试的学生只需要写出人名、书名、朝代名就是。
叶老认为,学生只是知道书籍名,作者名,作者时代,书籍卷数这类的知识作用不大,这不能算作学生得到的真正知识,他主张,学生必须要跟书籍直接打交道,就好比朋友,必须要跟他混在一起,才可以心心相通。
叶老强调,现在的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太多,不能一一精读,否则学生的精力不足。先秦古籍即使经过清朝学者的校勘,但也不能保证完全恢复了古书的原貌。有些书籍的实质与形式是分不开的,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的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得有益。比如《诗经》和《史记》,就不适合看翻译过的白话文,一定要直接去读,放得其中要义。
《经典常谈》这本书本身的目的在于“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朱自清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想要阅读经典的人做一个导读的作用,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本书就像是经典古书的地图跟地理志,可以对想要阅读经典著作的人进行指导。
说来惭愧,我到而立之年也尚未读过几本经典书籍,也只是在上学期间的语文课本上学过一些节选的篇目。前段时间我们共读群里一起读了朱自清先生的这本书,我才得以了解了我们的经典传统文化的典籍都是哪些,在读书交流的时候,很多老师都表示对经典的阅读必不可少,就像叶老所说,这些经典文化典籍读来似乎并不实用,但读了这些,见识了一番之后,却对自己产生了一种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力量存在于内心,开阔心境,增长智慧。再者,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必要的经典阅读是其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